正文 第22章 教學規範管理(12)(2 / 3)

一方麵,積極探索德育工作的結合點、共鳴點、興奮點和閃光點。

另一方麵,把“掃黃”作為學校德育工作中的一個重要內容,堅持正麵引導和教育,充分發動學生,開展“交黃書,獎紅書”活動,使“黃書”基本得到杜絕,而且以健康優秀的書籍占領了學生的課外閱讀陣地。經過多年來德育工作的實踐,如何抓好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學校德育工作,我們有兩點體會和啟示。

啟示之一:強化陣地意識是抓好學校德育工作的堅實基矗多年來,我們始終把陣地意識作為搞好學校德育工作的思想基矗在校內,我們為了創建良好的育人環境,爭創全國示範高中,新建了教工宿舍大樓和校門工程;增添了電教、藝術和辦公的設施設備,我們安裝了程控電話,實現了信息網絡的係統化,現代化;我們完善了圖書室、閱覽室、展覽大廳和櫥窗報欄,創造了良好的文化學習氖圍。在校外,我們確立了永豐烈士陵園、華山烈士陵園、雷北新村、大荔礦泉水水源地、○五一基地為我們的德育基地,每屆新生都要到德育基地瞻仰烈士,接受傳統教育。

啟示之二:樹立整體德育觀點是推選全方位育人模式的根本前提。學校德育工作要搞好,靠單一的教育方式是行不通的,靠臨時的突擊行動更是大錯特錯。多年來的德育工作實踐使我們認識到,學校德育工作實質上是一項十分艱巨的係列化社會係統工程。我們的校園,既有較好的基礎設施設備,又有較高的教育教學質量,既有較活的內部管理機製,又有較大的整體創優思路。這種整潔、高雅、和諧、奮發的良好氛圍奠定了整體德育的基礎,提高了整體德育的水平。去年以來,中央電視台、陝西電視台、《陝西日報》等多家新聞單位就德育工作來我校從不同角度用不同形式進行了專題采訪報道。這些榮譽的獲得,為“全國德育先進校”這項桂冠更加增添了風采。

6.加強學校“理解文化”的建設

教育過程是一個理解過程,人在理解中成長,理解是人的生命意義的表現。另外,從教育學這個角度看,理解不但是情感的,也是認知的;不僅是教育的目標,也是教育的手段;是教育的常規,更是教育的創新。

從上世紀末開始,人類社會由後工業時代逐漸進入以信息化為標誌的知識經濟時代。在這樣一個社會變革時期,東西方文化的融合,人性與科學理性的交融,同樣使教育正發生著深刻的變化。平樂,上海遠郊一所普通的中學。三年前,不甘教育寂寞的平樂人,在華東師大教授熊川武博士的悉心指導下,從教育的內容到教育的理念與教育的行為方式,從隱性課程到顯形課程,大膽進行教育的改革,讓教育從文本回歸到人本,從理性走到教育的理性與人性的融合,讓教育走向理解的教育,更符合人的生命發展的規律,這就是平樂的理解教育。三年過去了,平樂迅速由一所薄弱學校走向上海市先進學校行列,被上海市教委有關領導認為是“為上海加強初中建設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範例”。當我們透過成功表象看本質時,我們發現,決定平樂過去、現在和未來發展的最重要因素是三年的教育改革過程中沉澱下來的平樂人的精神與平樂文化。這種文化帶有深深的理解特征與平樂痕跡,我們謂之為“理解文化”。

學校“理解文化”的內涵與功能

教育其實是一種文化活動,其功能在於“文化傳遞”和“文化創造”。學校文化是學校進行教育改革的“背景”與源泉,是教師受教育與教育學生的土壤。在這個意義上,我們要進行的教育改革,同時也是學校文化的轉型,是對學校文化土壤的改造。所以,具有學校個性特征和現代教育思想的學校文化建設是學校發展的基礎,也是學校可持續發展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