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生態倫理觀的創新
傳統的生態倫理觀以功利主義和實用主義為基礎,在這種生態倫理觀的指導下,造成了人類經濟生活和自然界的衝突,使經濟發展中由於生態環境破壞而帶來的社會成本日益擴大了,因而要進行生態環境的保護以實現可持續性發展,就必須進行生態倫理的創新。但是“生態倫理是一個多元化的話語體係”。目前生態倫理的研究中形成了生態中心主義、動物解放權論、生物中心論、生態中心論等流派,因而在中國生態倫理的創新過程中,要比較借鑒各流派的長處,按照中國的現實需要來進行。一是從中國的曆史文化傳統出發,進行生態倫理觀的創新。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儒佛道思想體係中,有著深厚的生態倫理思想,他們共同的原則“是生態從善性原則,生態棄惡性原則和生態完善性原則”,這為現代生態倫理觀提供了一種價值取向———人和自然的和諧、協調與一致。在中國生態倫理觀的創新中,要以中國的曆史文化傳統為出發點,把儒佛道的生態倫理與現代倫理相整合,在繼承其合理性的基礎上,求其現代性,為構建與可持續性發展戰略相適應的生態倫理觀服務。二是與中國現階段的經濟發展戰略相適應,進行生態倫理的創新。中國過去經濟發展戰略的目標是單一的生產目標,為了改變生產力水平低下和國家貧窮落後的局麵,單純追求GDP,一心一意地做大“經濟餡餅”,目前“經濟餡餅”逐漸大了起來,國力有所提高,但經濟發展所帶來的負效應也日益被放大。經濟發展戰略逐步調整到了在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之間權衡的情況下謀求發展,因而中國生態倫理的創新要與這種經濟發展戰略的調整相適應。三是與人民生活方式的演化相適應進行生態倫理的創新。過去人們的生活目標是追求溫飽,目前人們的溫飽問題已逐步解決,在生活方式中人們更加注重生存和居住環境,更加追求生活質量。中國生態倫理的創新要適應生活方式的變化,強調倫理觀對人類生態環境和經濟發展的終極關懷,把尊重自然環境,愛護自然環境作為一種現實的、具有責任感的倫理規範。
3.水資源觀的創新
資源觀是指人們對資源各種看法的總和。傳統的資源觀存在著兩個方麵的偏頗之處:一是認為自然資源無價;二是認為自然資源的無限性。這兩種極端的思想傾向都對自然資源的浪費性使用和掠奪式開發產生了導向作用。實際上在幹旱區形成的用水觀念就很典型地反映了這種傳統的水資源價值觀,如“水從門前過,不澆也是錯”的觀念。因而從可持續發展的非正式製度演進的角度上說,必須進行資源觀的創新。這種創新的內容有:一是樹立自然資源的有限性觀念。自然資源是有限的,而人類需求是無限的,人類的經濟發展必須在資源的有限性與人類欲望的無限性之間進行選擇,以資源稟賦屬性,確定合理的資源價值觀。自然資源先天的稟賦屬性是其使用價值,它對人類生活與生產活動具有物質性效用,這一功能與屬性是自然資源轉化為經濟資源從而為人類經濟生活提供服務的基礎也是自然資源具有內在價值的首要依據。按照勞動價值理論,人類勞動價值的源泉,但如果離開了自然資源的這些屬性,人類勞動什麼也創造不出來。二是確立“自然資源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基礎和經濟發展的起點”的命題。即自然資源是人類一切活動,尤其是社會經濟活動的前提和基礎,並且是社會經濟發展的自然界限,人類的生產活動必須服從和利用自然資源所固有的屬性與功能。因此在實現人與自然協調的可持續發展中,必須確立“自然資源是社會經濟發展和基礎和起始點”的命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