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3章 西北民族地區生態安全與水資源保護非正式製度創新(5)(1 / 3)

為此,一是要樹立水是商品的科學理念。水資源是有限而寶貴的資源,國家已出台了一係列法律、法規來加以保護,但是人們總是認為水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觀念卻始終沒有改變,對節約水、保護水、珍惜水重視不夠。長期以來,我國節水主要依靠行政措施推動,對節水的經濟問題,對促進節水的經濟手段研究得很不夠。而且,水價的形成機製不合理。價格機製對水資源的優化配置不能有效發揮作用。水資源是帶有社會公益性的特殊商品,優化配置水資源和建設節水型社會除了采取必要的宏觀調控手段,還要采取經濟手段,按照市場經濟規律,通過水價杠杆調節水資源的供求關係,引導人們自覺調整用水數量、用水結構並引導產業結構調整,實現在全社會優化配置水資源和建設節水型社會的目的。

二是要建立起水資源永續利用的管理理念。水資源利用要遵循自然資源可持續性法則,開發利用在數量上和速度上不能超過其恢複和再生能力,經濟、社會發展必須與水資源承載能力和水環境承載能力相協調。在注重水資源管理的同時要注重水環境管理,不僅要從掌握水的自然屬性和商品屬性本身的規律出發來提高水資源的利用率,而且要從對人的管理的角度上研究實現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不僅解決水資源保護與協調本身,而且解決經濟發展與水環境保護目標之間的協調與平衡;不僅強調經濟目標,更強調經濟目標與環境目標的協同,以保證水資源永續利用。

水資源的有效極限規律和生態可持續性法則要求水資源開發利用和排汙不能超過水資源承載能力和水環境承載能力。生態係統中的水資源在數量、質量、空間和時間等方麵都有一定的限度,每一個生態係統對外來的幹擾都有一定的忍耐極限。當外來幹擾超過這個極限時,生態係統就會被損傷、破壞,甚至瓦解。所以,采伐森林、過度放牧等一切生產活動都不得超過水資源的永續利用量。與水資源的有效極限規律緊密聯係的是生態可持續性法則,可持續性法則要求對水資源的使用不超過他們自身承載能力,可持續性法則同樣要求人類生活生產活動的廢棄物,不能超過環境容量或自淨能力。否則,環境係統必將改變和損害。水資源是生態經濟係統的組成部分,服從生態和經濟規律的支配,為生態環境和經濟、社會服務。

我們要徹底改變對水資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舊觀念,從傳統的“以需定供”轉為“以供定產”,從傳統水利向現代水利轉變,注重水資源節約、保護和配置,提高承載能力,努力實現水資源的永續利用,是水資源領域理論與實踐的結果。

4.發展觀的創新

從哲學的層麵上講,發展既是活動,也是一種結果。但無論是結果,還是作為活動,發展都是在一定的發展觀念支配下進行的,發展觀作為一種非正式的製度安排對發展戰略、發展的過程及其結果都產生著極其重要影響,“各種文化價值是抑製和加速增長的動機和基礎,並且決定著增長作為一種目標的合理性”。因而在可持續發展的過程中應重視發展觀念的創新。發展觀念創新的重點主要在:以整體性作為發展觀創新的出發點,在發展中考慮人類的長期利益。在發展觀創新的內容上要強調綜合性。突破傳統發展觀中用單一GDP來衡量發展的觀念,在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多維視角中考慮發展問題,用多維指標來衡量經濟發展的結果。

水資源發展觀的核心內容之一就是要樹立統籌兼顧的管理理念。水是最重要的自然資源,有其獨特的規律性。從水的河係、流域屬性到“引江濟太”及黑河、塔裏木河統一調水的成功實踐都充分證明,隻有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的要求,對水資源實施按流域統一管理與區域統一管理的有機結合,才能達到水資源優化配置、高效利用的目標。

核心內容之二就是要建立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理念。在水利工程的規劃和建設中,必須貫徹可持續發展的思想,尊重水資源的自身規律,把工程性措施與非工程性措施有機結合起來,切實解決好人與水爭地的矛盾。在防洪調度方麵,要從控製洪水的經驗模式向洪水管理的科學模式轉變,力求做到讓洪水安全下泄,使群眾安居樂業,人與水和諧相處,經濟與生態協調發展。在水土保持生態修複方麵,要堅持資源開發與保護生態環境相結合,做到以良好的生態係統保障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在輕度流失區,要控製人對自然的過度幹擾、索取和侵害,依靠生態的自我修複能力,提高植被覆蓋度,進一步減輕水土流失危害。在生態脆弱區,要通過實施相關生態建設項目,如退耕還林、封山育林、封山禁牧、輪牧、休牧、舍飼養畜、河湖清淤和河道治理、農村移民等手段,使受害或退化的生態係統得以重構和再生。總之,在水資源開發利用中要保護自然環境、尊重自然規律,強調人與自然協調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