③輕商重農的經濟觀念。長期以來,西北民族地區一直處於自然經濟或者半自然經濟狀態,人們沉浸在濃厚的傳統文化氛圍中,重農輕商觀念沉重。人們不懂得在正常的經濟交往中獲得正常的經濟利潤,反倒是輕視商業,輕視資金的生產性再投入,重人情,輕合同,這使得西部市場經濟發展的交易費用劇增,加大了製度的創新成本。在產品滿足自身消費需要後,就失去了經濟活動的內在動力,沒有努力發展經濟、改善自己生活狀況的強烈願望。新中國成立前,東西部差距不大,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後,這種觀念相對於東部,還是比較濃厚,這些觀念嚴重的阻礙了西北民族地區經濟的發展。農本觀念不僅是製約西北民族地區農村經濟發展的因素,也是製約我國經濟社會全麵發展的重要因素。
④封閉保守的鄉土觀念。西北民族地區地區延續了中國自然經濟中封閉式的家庭中心主義價值取向,輕視家庭外的合作,輕視現代化的管理手段,往往追求萬事不求人,忽視了分工與專業協作的重要性。受這種思想的影響,經濟主體過於注重安穩,缺乏創新精神和開拓意識,在產品基本滿足自己的消費需求後,就失去了經濟活動的動力。主體不去想方設法努力改善自己環境,創造更好的條件,偶有創辦企業的活動,也不敢擴大投資,不願與別人聯合。生產力的發展水平的高低,最突出的一個表現就是社會化分工的發展程度上。因此,對分工合作的人未放棄,實際上就是對財富和效率的遠離。這種保守的心理,往往使得市場交易的規模非常有限。
⑤中庸而無原則。由於長期受儒家文化的熏陶,而並未領會其中庸之精神,所以,在關於正式製度上,往往對於與其不和的部分,將其任意的竄改和俗化,加上原有的鄉土觀念和禮治思想,使得國家的關於近代化和現代化的正式製度,成為一堆故紙,而原有的陳舊思想,依然是大行其道,對正式製度起到了一定的消解作用。落後的放牧方式、取暖方式以及住宅建造方式,對生態的破壞使得本來就很脆弱的生態環境不堪重負。
3.以藏區為例考察西北民族地區水資源非正式製度
考察藏區的非正式製度,對於非正式製度在西北民族地區的考察具有特別的意義。
重視宗教,輕視現實。青海等地的濃鬱強烈的宗教信仰,直接影響了當地民眾的世界觀。宗教的核心思想是神權觀念,人們竭力地內省,竭力地限製自己的行為,以免冒犯神靈。通過種種禁忌,強化神靈的神秘性和神聖性。藏傳佛教認為世間一切皆空,人世一切皆苦,隻有西部極樂世界的“淨土”“佛國”,才是幸福快樂的。人的生活離不開“苦”字,所以人的生活目的是認清“苦”的根由,通過敬仰佛祖菩薩等而獲得最終的解脫。就對宗教的信仰來看曆史上藏族幾乎是全民信教的,這種信仰,在今天一直有著持續的強大的力量。過分的宗教崇拜,無疑影響了人們對科學的世界觀以及各種新事物、新思維的敏銳的反應,產生遲鈍、麻痹的心理,隻知唯命是從,失去獨立判斷獨立思考的能力。由此決定了佛教徒的產業行為隻是謀生而非牟利,隻是滿足其自身生命運動的最低消費水平,大多從事的是維持生計的牧業。在人生觀上,受宗教的影響,注重於來世幸福,淡於現世的物質生活。按照藏傳佛教的思想,現世的人的生活源於前世的行為,人們在社會中所處的地位和各種遭遇,都是自己前世所作的“善業”或者“惡業”的結果,是早就注定了的,無法改變的。這種人生觀指導下的人們往往是安於現狀,認為是命裏已經注定的,缺乏改變現狀的勇氣。在這種思想下,固然有一些壞處,但是不可否認,這對於生態和水資源的保護起著相當重要的意義。它往往使得生態和水資源在相當長的時間裏,保持著一份寧靜,保持著自己的原始狀態。
輕視商品經濟,重視牧業經濟。從甘南藏區的調研實踐來看,藏民一般都是非常重視牧業經濟,忽視甚至輕視商品經濟的。從在旅遊景點郎木寺、瑪曲縣的商品經濟來看,進行貿易、開店鋪的絕大多數人是回族人,很少有藏族人。絕大多數的藏民,將生產性收益,不會選擇存入銀行(原因竟然是不相信銀行),更不會投資於商品貿易、開設工廠。大多數的選擇就是單純的再買入牲畜,簡單的擴大再生產。這種情況下,由於草場的範圍是很有限的,就會出現了過度放牧,草場承受不來,直接的結果就是導致草場惡化,植被被破壞,生態惡化趨向嚴重。在對甘南藏族自治州瑪曲縣畜牧林業局楊(副)局長采訪的時候了解到,聯合國曾經就甘南草場惡化的各種原因進行分析的時候得出結論,過度放牧是對草場危害最大的原因!正是這種陳舊落後的觀念主導下的思想導致了經濟發展主導思想的偏位,而這種主導思想指導下的惡果是地球之肺的淨化能力越來越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