③財富消費的異化對生態和水資源的影響。相對於其他民族而言,藏族群眾不重視現世的生活,而重來世,追求生命的解脫為藏族群眾的最高價值。他們對於自己的精神家園傾注了全部心血,把物欲享樂的世俗事務拋到了九霄雲外。人們對那些博通佛學的高僧,無不尊重和敬佩,他們在社會上享有崇高的地位。在傳統價值取向上,人們普遍重供奉、輕奮爭。廣大牧民通過簡單再生產獲得的有限收入,投向了佛教的法事活動和寺廟建設。由於佛教的至上地位,生態和水資源等的保護上,遠不及法事活動和寺廟建設重要,因此多數的寺廟往往建立在風景宜人的地方,建造所耗費的木料往往造成對森林的砍伐,而砂石的取材又往往使得植被裸露等,對生態環境造成很大影響,甚至是破壞作用。
二、西北民族地區生態安全與水資源保護中非正式製度的作用
受區域自然條件,生態安全和水資源是限製西北地區發展的兩大“瓶頸”。曆史經驗告訴我們,製約西北民族地區發展的關鍵不在於其自身“優勢”未能得到充分發揮,而在於其水資源貧乏、生態脆弱、基礎設施條件差、人口聚集程度低和體製轉變滯後等一係列區位劣勢未能得到有效克服,導致區域一方麵不得不長期承受資源產品大量流出和加工製造產品淨流入的雙重利益損失,同時區域內部實際的經濟資本增值的很大一部分也是通過自然資本的轉化而來的,如寧夏靈武,據測算,1990—1997年經濟資本增加3.609億元,單純考慮經濟資本增加,GDP年均遞增12.5,而同期自然資本減少1.424億元,而如果同時考慮自然資本、經濟資本和社會資本,年均遞增率則降為4.5。西北民族地區的發展,不僅僅是一個單純的經濟問題,而且還是一個很大的政治問題、文化問題。人文資源多元化豐富,少數民族長期文化和行為中形成了保護自然資源保持生態平衡的傳統,開發和保護這些文化傳統對於西北民族地區生態安全保障和生物多樣性保護是至關重要的。但另一方麵,這些傳統和文化中也有一些不利於現代環境保護要求的內容,而且由於經濟文化的落後和生存條件的迫使,環境保護的意識正在一些地方逐漸被漠視。根據聯合國計劃開發署《1999年中國人類發展報告》提供的數據,我國西北民族地區省份的人類發展指標大多處於較後位置,青海為第135位,甘肅為第129位,要突破對生態安全和水資源的“瓶頸”製約,就要充分考慮到西北民族地區的現實情況,充分認識到西北民族地區特有的非正式製度的作用,認識到其消極作用和積極作用。
1.非正式製度對西北民族地區生態安全與水資源保護的消極作用
(1)宗教對西北民族地區生態安全與水資源保護的消極作用。草場退化的原因很多,自然原因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過度放牧是一方麵,鼠害也不容忽視。
由於藏族全民信教,主張不殺生,所以,牧民眼看著齧齒類的動物破壞著草場而無動於衷,以至於鼠兔、獺兔見到人類,一點都沒有害怕的跡象。“草場退化與鼠害是緊密相連的,地下鼠吃草根、嫩芽,危害極大。鼠兔、旱獺也吃草,有些地方甚至吃草的聲音能夠聽得見,它們往往吃最好的牧場。生態好的地方,由於潮濕,不適宜這些動物的生長;同時,由於草長得好,也不方便這些動物發現天敵,所以這些動物就會少。草場惡化後,由於視野開闊,也就便於這些動物發現天敵,也就利於逃跑。”這種危險是很大的,長此下去,我們隻能眼睜睜地看著草場一步步的退化,甚至成為礫石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