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中心主義”自然觀的誤導。“人類中心主義”的自然觀是指近代自然觀,這是建立在牛頓力學基礎上的自然觀,這一自然觀是隨著人類生產和生活經驗的積累,生產力水平的提高,社會組織結構和製度的進化,特別是科技的進步而形成的。這一自然觀用原因與結果這一因果規律來理解自然,把自然界理解為“人類所支配的對象”,“人定勝天”“人可以征服和改造自然”就是這種自然觀最好的例證。由此把生產生活看成是人類的用生產工具來改造自然,從自然界中掠取人類所需要各種物質的活動。
功利主義與實用主義經濟倫理觀的局限性。功利主義的經濟倫理觀主張在人類經濟行為選擇時重點考慮當前可以預期到的直接經濟後果,而忽視長期中不可預期到的未來經濟後果。而實用主義經濟倫理則把滿足人類的需要視為經濟活動的價值判斷,並以這一價值判斷作為標準去引導人類的生產活動。功利主義與實用主義經濟倫理觀的局限性就在於隻考慮眼前的功利與實用,不顧及人類的長遠利益,強調為了發展經濟不顧一切地掠奪自然資源,使經濟增長與經濟發展的目標建立在破壞生態環境的基礎上。傳統的經濟發展模式就是以功利主義和實用主義為其倫理基礎的,因而傳統經濟發展模式的基礎就是追求GNP的增長,以為隻需要將“經濟餡餅”做大,一切問題就會迎刃而解。在這種環境倫理觀的支配之下,經濟增長中的負麵效應被放大了,“企業在生產產品的同時,毫無顧忌地浪費資源,邊生產邊汙染,好處留給自己,壞處轉嫁給社會”。由此產生了被經濟學上稱之為“外部性”的經濟現象。
③傳統水資源價值觀的負麵效應。從中國生態環境問題形成的原因來看,傳統的資源價值觀也是造成生態環境問題的一個重要的非正式製度安排。傳統的價值理論認為隻有進入市場,能夠買賣的東西才會有價值,沒有勞動參與的東西是沒有價值的。依據這種價值觀,自然資源是沒有價值的。“資源無價造成了自然資源的無償占有、掠奪性開發和浪費使用,以致自然資源損毀、生態環境惡化和社會經濟發展受阻,成了實施持續發展戰略的一大障礙。”不僅如此,資源無價還帶來了諸多的負麵效應:一方麵造成了自然資源的過度開發與嚴重浪費,由於資源無價或價格很低,使人們認為自然資源是無限的同時,人們使用資源所付出的成本很小,資源利用的低成本等於鼓勵人們浪費資源,使得人們對資源不加珍惜,以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來換取短期的經濟效益;另一方麵難以利用經濟手段加強對資源的管理和保護,由於資源無價和資源無市場,資源的耗竭速度和緊缺程度不能用價格信號準確地表示出來,產品成本中不計算資源和環境成本,資源與環境的價值也不計入國民經濟核算體係,從而導致了人們對資源短缺缺乏應有的警覺。
④傳統的經濟發展觀念的引導。在西方學術上,20世紀“50年代的發展觀把發展等同於經濟增長和人均國民收入的提高,60年代的發展看作是經濟增長加上結構的變化,70年代的發展觀則強調增加就業、消除貧困和公平分配”。由此看來在傳統的經濟發展理論中,在發展的內涵認識和發展問題的基本觀念上存在著兩個非理性的思想傾向:一是把經濟發展等同於經濟增長,並把經濟增長(GNP的增長率)作為衡量經濟發展的指標,認為隻要將經濟“餡餅”做大,社會財富會自然增長,經濟會自然地發展起來,為了追求高增長率,人們對自然資源進行了掠奪的開發,在這種發展觀念的引導下,加重了環境破壞的廣度與深度。二是把發展單純地看成是一個經濟問題,把資源、環境問題看成是經濟發展的外生變量或外部環境,因而在國民收入當中不計量資源的價值,同時將環境成本排除在生產成本以外。在這種發展觀念的指導之下,“發展經濟學在很長的時期內重視對自然資源在經濟發展中作用的研究,而缺乏對經濟發展過程中如何合理適度地利用自然資源,保護生態環境方麵的探討”。因這種經濟發展理論的引導,人類長期以犧牲環境為代價追求產量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