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非正式製度的作用。相對於正式製度而言,非正式製度往往具有以下比較優勢:
成本相對較低。這種成本是涉及兩個方麵的,一是說服的成本,二是發展的成本。由於非正式製度是整個社會占主導地位的價值觀念、民意或者是公共政策,在解釋自己的行為時,往往不用花費多大的說服力量———因為社會的主流就是這樣認為的,認為這是很正常的現象,是應該這樣的,更是很好理解的。在這種情況下,當事人受到社會的詬病的可能性最低,倒是更容易得到理解,得到支持。另一方麵,人是生活在社會中的,人的發展是離不開社會的評價的,評價高的往往會得到更好的發展,而較低的評價則更容易使人失去發展的機會。因此,人們不得不較為理性的將自己的注意力放在輿論、放在迎合大家的認知上,這樣,無疑對一個社會中的人的發展是極為有利的。
收益較高。對於非正式製度的使用而言,無需耗費過高的成本,就是收益高的一個方麵;另一方麵,是用非正式製度,往往迎合社會多數人的評價,經得住多數人的“考驗”,顯然,這將對當事人事業上的更進一步發展帶來更好的收益。人們的思維是一個多方麵權衡的過程,非正式製度更是人們較少的輔助理性考量的,所以,容易得到支持和理解———這本身就是一種收益。
③有助於糾紛和矛盾的解決。由於非正式製度深入人心,是大眾所認同的規則,成為一種當然,所以更容易為人們的感情所接受。所以這也是在中國較之外國更多的使用調解的緣故。從曆史上看,在正式製度確立以前,人們之間的關係主要是靠非正式製度來維持,即使在現代社會,正式製度也隻占整個製度的一部分,人們生活的大部分空間仍然由非正式製度來約束,尤其是在曆史悠久、傳統文化源遠流長、根深蒂固的中國,非正式製度對社會政治經濟一直發揮著非常特殊的作用。
④暗合了中國的傳統。非正式製度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我國傳統法文化的特點之一就是在訴訟中,不是力求訴訟關係的單純化,從而把是非和判斷的焦點集中到少數法律性問題的解決上,以確保司法的相對純粹性和可預測性,而是盡量把一切有關的社會背景都收入視野,酌情製宜,以求擺平。傳統中國往往是把單純的法律技術問題泛道德化、政治化,以求問題深層次的解決,這是中國傳統法製的特點,非正式製度正是體現了這一點。
2.西北民族地區非正式製度的現狀考察
(1)西北民族地區水資源非正式製度一般理論分析。傳統的經濟發展模式引起了生態環境的危機,由此而形成的環境汙染、生態失衡、人口膨脹等問題威脅著人類生存發展。在對傳統經濟發展模式和經濟發展理論反思之後,在生態環境保護基礎上來謀求經濟發展的可持續發展論應運而生。從可以持續發展實現途經的研究來看,理論界提出了經濟增長方式轉變、技術進步、生產協調、法律建設等途經,筆者認為這些途徑隻是解決局部性的生態環境問題。從總體上要實現可持續發展不僅要強化正式製度安排,而且要重視以習慣、規則、意識形態和文化為內容的非正式製度安排的創新。因為從生態環境問題的形成來看,其直接原因來自於人類經濟活動的負麵效應,而深層次原因則在於過去指導人類經濟活動的思想觀念的誤導,即非正式製度安排的負麵影響。因此,從非正式製度安排的角度進行分析有助於把握生態環境問題形成的深層次原因,建立合理而有效的非正式製度安排,對推動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經濟活動與生態環境達到和諧統一具有重大意義。
從可持續發展的研究範圍來看,非正式製度安排包括自然觀、資源觀、生態倫理觀和發展觀等,由於“非正式製度安排作為製度的三大構成要素之一,與人的動機與行為有著內在的聯係,是影響市場秩序、製約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大無形力量”。所以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來看,非正式製度安排對由於生態環境而形成的不可持續發展起到了導向作用。具體表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