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西北民族地區荒漠化防治製度創新
為了防止新的荒漠化發生,恢複部分退化土地,改善水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西北民族地區的荒漠化治理要堅持“統一規劃、分工負責,因地製宜、綜合治理,防治並重、治用結合,突出重點、講求實效”的工作方針,走綜合治理、綜合開發的路子,使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三者有機地結合起來。因此,要采取以下主要措施:
(1)進一步擴大工程措施,建設完整的防治荒漠化體係。西北民族地區建設完整的防治荒漠化體係是一項複雜的係統工程。不管風沙區的防風固沙、水土流失區的水土保持、灌溉區的鹽堿地治理,還是草場的改良等治理工程,要努力使其具備合理的結構和配置,發揮最佳的功能。以甘肅河西走廊為例,河西地區以防風固沙為主要目標的農田———綠洲防護體係包括三個部分:前沿防護帶、阻沙帶和內部保護帶。經驗證明:嚴重風沙危害地區,完整的防護體係可有效地保護農作物,減輕風沙危害,保障人民生活安全,最大限度地減少損失;在一般危害地區,綠化環境,開展多種經營,增加農作物收成達20左右。以甘肅中部、東部為例,隴中、隴東地區以保持水土流失為目標的防護體係要根據具體地形地貌係統,在“小流域治理”的基礎上形成:在頂部建立水源涵養帶,封山育林(草),或種喬木或灌木;中部為經濟果樹帶,主要種植以幹果為主的經濟果樹;中下部坡度較緩處為基本農田帶,發展經濟價值高的農作物、經濟作物、飼料作物與草田輪間作物,沿梯田邊植灌種草;河穀川壩地區建立高投入、高效益經濟作物的集約經濟農業帶。同時,在建設防治荒漠化體係中,要堅持生態農業環境治理與農業綜合開發相結合、建設和治理開發與現代化大農業發展相結合的原則,正確處理好資源開發與保護、當前開發與長遠開發的關係,實現農業生態係統和農業經濟係統的良性循環。由於西北民族地區是我國嚴重缺水的地區,幹旱是引起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因素,而不合理地開發利用水資源又是造成土地荒漠化的最重要的人為因素。因此,西北民族地區防治荒漠化,必須在水上下工夫,發展節水農業、工業和城市,在保證全流域生態環境發展的前提下,以水定田,有償用水,保證生態用水,加強宏觀調控,合理規劃水資源的開發利用,大力發展定額灌溉、滴灌或噴灌等節水技術,優化灌溉製度,完善水利配套設施,提高水資源利用率,並通過集雨工程和地膜覆蓋等一係列辦法減輕水資源的壓力。
(2)積極實施植樹種草等生物措施,發揮種樹種草的生態效益。種樹種草等生物措施能夠保護和加強生態係統的生產和更新能力,維持自然的平衡,具有良好的生態效益。西北民族地區森林覆蓋率較低,地表植物稀少,為防止西北民族地區生態係統結構功能的失衡,加重環境負擔,引起荒漠化的發展,要製定合理的墾殖規劃,堅決製止對天然林的砍伐和毀林毀草、開荒種地,對危害生態環境的墾地,要有計劃地退耕還林、還草。草原地區要改變“吃大鍋飯”的經營方式,為防止草場過載過牧,宜采用草場承包到戶辦法,以草定畜、以草限畜,責任到戶,激發牧民群眾保護、管理和合理開發利用草場、治理草地生態環境的熱情。同時,實行草場有償使用製度,為草場建設積累資金。另外,河西綠洲是我國沙區獨具特色的生態係統,為了保護好這一既是幹旱區農牧業基地又具有景觀意義的生態環境,要在河西地區的黑河流域選擇一兩個區域,作為綠洲生態係統的自然保護區,給以必要的投入,作為物種的保存基地和動植物抗逆性研究的基地。
(3)加強科技措施,尊重科學規律和自然規律。防治荒漠化,是保護環境、改造自然的一項宏偉事業,西北民族地區地方政府一定要加強調查研究,依靠先進的科學技術,按自然規律辦事。防治荒漠化必須以保護和擴大林草植被灌溉麵積為中心,因地製宜,實施沙、水、田、電等綜合治理,農、林、牧、副、漁綜合開發,組織內外力量,根據當地實際情況,把先進的治沙技術與科研成果結合起來,建立防治示範區,以點帶麵,逐步輻射推廣。要充分認識到,防治荒漠化是一項涉及多學科的社會係統工程,一定要從實際情況出發,加強科學研究,因地製宜,采取不同的方式和辦法。西北民族地區要大力發展沙產業,以荒漠化防治、水資源管理利用為基礎,將高新科學技術注入防治荒漠化和治沙工程之中,注意借鑒國外先進經驗,引進先進的治沙技術和對生態環境無害的生產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