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西北民族地區生態安全與水資源環境保護製度創新(3)(1 / 3)

第一,加快林業生態體係建設,綜合治理水土流失。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要求,凡是國家重點林業工程在西北民族地區各省(區)的實施區域,都要實事求是地從實際情況出發,做到國家重點工程與地方工程配套,國家投入與地方投入配套,工程措施與生物措施配套,以此構築西北民族地區各省(區)林業生態體係建設基本框架。西北民族地區各省(區)要緊緊圍繞荒漠化綜合治理,在切實保護好現有林草植被的基礎上,堅持治理與開發利用相結合,以綜合治理為主,科學開發,嚴格控製地下水過量利用,控製林草植被挖采,進一步提高防風固沙、涵養水源、保護農田的能力和水平。要把重點放在整治河流、小流域綜合治理、全麵推進宜林荒山綠化、集雨節灌發展庭院經濟林建設、全麵推進地邊地埂林業經濟、全麵實施退耕還林、大麵積控製水土流失上。

第二,穩步實施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促進林區全麵發展。國務院決定長江上遊、黃河中上遊地區實施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這對西北民族地區整個天然林區的建設與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機遇,為全麵振興林區注入了新的生機和活力。根據黨的十五屆三中全會“森工林區實現由采伐向營林轉變,變砍樹人為植樹人”的精神,凡是西北民族地區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實施範圍內的國有林場,應該按隸屬關係,由各級政府改製為營林單位,其經費列入財政預算。當前,要組織實施好年工程規劃,從長遠發展著眼,製定相應的對策和措施,把工作重心真正轉移到森林資源保護、封山育林、荒山造林上來,加快生態公益林建設,加大營林工作力度,促進天然林區的全麵發展。

第三,增強林業適應市場經濟的能力,提高林業產業化水平。根據林果產品市場競爭日趨激烈,林產品供需矛盾比較突出的實際情況,西北民族地區各省(區)必須按照分類經營的原則,努力做到商品林業與生態林業的同步發展,加快建成同西北民族地區各省(區)國民經濟發展相適應的林業產業體係基本框架。要根據西北民族地區各省(區)林業總體發展規劃,按區域布局,各林種科學配置。進一步加大市場建設力度,真正做到市場牽龍頭,龍頭帶基地,基地連農戶,產、加、銷一體化經營,不斷提高林業對市場經濟的適應能力,全麵促進林業產業化進程。

第四,實施退耕還林,促進山區林業綜合開發。實施退耕還林是黨中央、國務院為從根本上控製西北民族地區水土流失、加強生態環境建設、維護西北民族地區生態安全作出的一項重大戰略決策。必須妥善處理好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的關係,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的關係。西北民族地區各省(區)必須從實際出發,進一步加強對退耕還林工作的領導,進一步完善退耕還林政策,保持政策的連續性和可持續性。西北民族地區要根據實際,宜林則林。凡是陡坡地,都應在加強領導、統一規劃、發動群眾、兌現政策的基礎上,本著突出重點、分步實施的原則,全部退耕還林。要本著先退耕、後工程、再造林的原則,梁峁、溝壑、地埂立體整治,綜合開發,努力加大優質林果業的發展比重,在不斷優化生態環境的同時,盡可能謀求綜合效益,以促進山區經濟的全麵發展。

第五,大力推進科技興林,全麵提高林業建設水平。林業生產周期長,建設任務重,基礎薄弱,資金短缺,與其他行業相比,科技進步更具重大意義。依靠科技加快西北民族地區林業發展,對於西北民族地區具有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更加突出。因此,應該把科技興林作為發展西北民族地區林業的基礎工程,進一步調整方向,加強科技力量,大力推進科技經濟一體化進程,切實做到依靠科技發展西北民族地區林業生產。要進一步加強林業科技服務體係建設,穩定基層林業科技服務機構和服務隊伍。要進一步落實各項林業科技政策,加強領導,增加投入,努力提高科學技術在林業發展中的貢獻率,提高林業建設的總體水平。

第六,因地製宜,加強灌草植被建設,走種樹與育草相結合的路子。西北民族地區的水土保持要根據不同環境、不同地區,采用不同的生態建設模式,能夠在大範圍內較快地使水土流失得以控製。從草與樹的適生區域講,草對適宜生長的氣溫、海拔、降水要求都低於樹,因而適生範圍更大。在西北民族地區的各省(區)中,不同的省(區)情決定了水土保持治理政策的不同。從甘肅省適宜種草的區域看,河西沙漠邊緣的沙荒地、輕度鹽堿地、中低產田種糧不合算,種草更好;黃土高原地區、隴南山區25度以上的陡坡地也應全部退耕還草。據國家林業科學院研究,在我國的嚴重水土流失地區,首先應把灌草植被的建設放在第一位。因為喬灌草具有良好的水土保持功能,灌草植被具有良好的水源涵養功能,均能控製水土流失,所以在廣大的瘠薄山地和幹旱的黃土地區,在進行生態環境建設中,應改變隻想建造水土保持林的傳統觀念,要充分重視灌草植被建設的作用。在不同的生態條件下,營造最適宜的植被類型,把種樹與育草結合起來,達到具有高效益水土保持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