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改過
改過是道德修養中常常碰到的問題。“改過”指改正錯誤和過失。一個人有了過錯,就應當努力改正。孔子曾多次談到改過是“善”的一種體現,認為過不改才是真正的“過”。孔子還以顏回為例指出,有道德的人不在於不犯錯誤,而在於有錯就改,不要重犯。後來的思想家也提出了許多改過的具體方法,如知過、思過、補過、喜聞過等。這說明,如何對待自己的過錯,如何對待別人對自己過錯的批評,一直是中國古代哲人十分重視的問題。有過錯不怕改、知過必改、歡迎別人批評自己的過錯等等,不僅是我國傳統道德中的一個重要修養方法,而且也是我中華民族在曆史上形成的一種重要美德。我們應當很好地總結這一傳統,使之更好地發揚光大。
四、知恥
“恥”是指羞恥,“知恥”即有羞恥心。古代思想家把知恥看做“勇”的表現,認為羞恥心是人的道德行為基礎,無恥是人生的大患。古人還特別重視養成知恥之心。從孔子的“行己有恥”到孟子的“人不可以無恥”,知羞恥成為中國傳統道德教育的一個重要起點。雖然思想家們在什麼最可恥的問題上不一定有一致的意見,但他們對知恥的重視是相同的。如果一個人沒有羞恥之心,那就什麼壞事也幹得出來。古人還強調,知恥要“恥其所當恥”,不是恥於“惡衣惡食”,或“言語不能屈服不如人”,“意氣不能淩軋於人”,而是要恥於道德修養和道德品質不如人。康有為提出四恥:一恥無誌,二恥徇俗,三恥鄙吝,四恥懦弱,也值得借鑒。總之,知恥之心是道德自律思想中的一個重要思想內容,知恥之心是道德自覺的一個重要思想基礎。因此在道德修養中,知恥是一個重要的思想原則,帶有普遍性的法則,在進行道德修養和道德教育中應很好地加以提倡。
五、以公克私
以公克私,是我國傳統道德中的一個十分重要的思想。孔子講的“克己”,無非就是要克除“己私”,即克除自己心中的私心私欲。雖然在不同的時代,人們所了解的“公”與“私”的內容有所不同,但古往今來的道德生活無不是以“公”與“私”為軸心展開的。在曆史上,“公”一般指公義,“私”指私利。公義實際上就是反映一定社會整體利益的普遍通行道德準則,以此作為道德修養的一個中心課題,就是要自覺地克製私心私欲,以維護符合公利公益的道德原則。在古代,這一公私之辨,又常常表現為義利之辨或天理人欲之辨,這些辯論構成了中國傳統倫理學上的重要內容。至於公私之間的關係,古代的儒家、法家等都是極力提倡以公克私、公而忘私、大公無私的。這種公私之辨在當代社會中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當然,公私關係是一個比較複雜的問題,我們一方麵要繼承和發揚傳統道德中的以公克私、公而忘私和大公無私及以國家利益、集體利益為重的思想,另一方麵,我們也承認和保護合理的個人利益存在和發展,隻是在公私發生矛盾衝突時,主張以公克私,在必要的時候甚至犧牲自己的生命以維護國家集體的利益。
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