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節欲
節欲是古人提出的又一個重要的道德修養準則。春秋時的老子已提出“少私寡欲”的主張。戰國時孟子也認為“養心莫善於寡欲”。之後,更有不少學者提出了節欲的思想,如董仲舒、王弼、王通、周敦頤、二程、朱熹等等。他們或者認為物欲能幹擾良心的活動,是產生不道德行為的根源;或者認為物欲會幹擾人們正常的認知活動,導致思想的混亂等等。以此他們提出了節欲的思想,主張以“理”或“禮”來節製情欲,有的甚至提出了無欲、滅欲的思想。他們認為,節欲既是一種道德的修養活動,也是一種鍛煉自己意誌的功夫。在古人的節欲思想中有許多合理的思想成分,如他們所提出的少私寡欲、欲可節不可放、以理製欲等等,值得我們今天借鑒。
克治
克治與存養相輔相成。“存養”是指積極地保護、培養人性本有的善;克治則是努力克服、去除各種私欲、習氣帶來的惡。早在《尚書》中就提出過“克念”的思想,春秋時孔子明確倡導“克己”,戰國時荀子提出“治心”。這些可以說是有關克治最早的思想。宋代以後,把這方麵的內容統稱之為克治,主要指改過和克私。總起來說,克治是指經常警惕心中不正確的思想意識和觀念情感的發生,一旦出現,就要用理性的力量主動地加以克服,有了過錯,必須勇於改正。
用古代思想家的話來說,如果說存養主要是指“存天理”一類的修養,克治便主要是指“去人欲”一類的修養。為此,我們要特別注意正確地理解古人所說的“存天理、去人欲”的內容和意義。古人所說的“天理”,在倫理學上是指封建社會普遍的道德法則,“人欲”則是指違反這些道德原則的那些感性欲望,不是泛指人的一切欲望。“存天理、去人欲”的意思要人存養自己內在的天理良心,提高道德自覺,去除各種違背道德、有悖良心的欲念。同樣,古人的“義利之辨”也是如此。一件行為之所以為道德行為的特征,是行為主體在動機上不是考慮個人的利害、利益,而是考慮他應該怎樣做,這裏的“應該”就是“義”,所以古人提倡道德修養、踐履,強調先要辨明義利。宋代以後,更有思想家把義利之辨理解為公私之別。在現代社會中,我們更是處處碰到“公”與“私”的矛盾,“義”可以說代表維護“公”的利益,“利”則是指個人的利害關係的總和。在這些問題上,古人提出了許多有益的思想乃至修養的方法。
一、慎獨
在早期儒家經典《大學》和《中庸》中都曾提出“君子慎其獨”的思想。“慎獨”是指一個人獨自居處的時候也要謹慎地注意自己的內心和行為,防止有違背道德的思念或不符合道德要求的行為。《中肩》更明確地說:“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強調君子在他人看不見、聽不到自己言行的時候也要特別注意檢點自己。宋明時對此討論較細,如朱熹認為,戒慎是對一個人喜怒哀樂情感及思想未發作時的一種警覺,是防患於未然的意思。慎獨是我國古代哲人所提倡的一個十分重要的道德修養方法,它體現了嚴格要求自己的道德自律精神。這種修養方法在曆史上已被充分證明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我們應當很好地加以繼承和發揚。
二、自省
自省是指人的自我反省、自我省察。《論語》記載的曾子提出“吾日三省吾身”的自省修養方法影響十分深遠。孔子自己也說過“內自省”,孟子則提出“自反”、“反求諸己”的思想,也是指反省自己的言行而言的。《易傳》把這種自省的修養稱為“修省”。後來的思想家又發展了這一方法,還提出了“責己”說,相當於現在我們說的自我批評。宋明以後更是用“省察”表示上述這種自省的思想。概括起來說,就是要人經常反省自己的思想和行為,辨察自我意識和言行中的善惡是非,嚴於自我批評,及時改正自己的過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