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勤儉持家
勤儉持家是我中華民族尤其是我國曆代勞動人民的一大美德。“勤”指勤快,要勤於勞動,反對懶惰;“儉”指節儉,要生活儉樸,反對奢侈浪費。我國古人深深懂得,“勤”、“儉”兩字為“治生之道”,為“發家致富之本”,而懶惰與奢侈浪費則是敗家破國的禍首。因此古人十分重視和提倡勤儉持家,以勤儉為美德,以懶惰奢侈為恥辱。在這方麵我國古代流傳下不少有名的格言與佳話,如:“民生在勤,勤則不匱”、“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量入以為出”、“儉節則昌,淫佚則亡”、“以儉得之,以奢失之”、“勤與儉,治生之道也”等等。所有這些有關勤儉的論說,是我國古代人們曆史經驗的總結,時至今日,仍然有著現實的意義,是我們今天應當大力提倡的。
五、以身作則
以身作則,這是對父母家長進行家教的要求。家長應以其言行風範,為子女作出榜樣,使其樂而接受教育。如果父母家長言行不一,表裏相違,對子女的教育就不可能收到好的效果。身教重於言教,學校教育是這樣,家庭教育更是這樣。這是從事教育的一個普遍法則。
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師,古今皆然。現代教育實踐表明,一個人在其一生中,受父母的影響往往是最大、最持久的,父母的一言一行皆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子女的成長。這種影響包括子女的品行、性格、習氣、興趣乃至處事待人的態度與方法等等,因此在子女身上保留有父母的影子。由此可見,作為父母來說,以身作則是十分重要的。
立誌
在道德領域內,立誌就是指培養一個人追求道德境界的自信心及成聖成賢的誌向。中國古代思想家都很重視,“誌”,把立誌當作修養的第一步。孔子自述為學修養的過程,從“吾十有五而誌於學”講起,就反映了這一點。孔子又說:“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其誌也”,認為一個人在立定誌向之後就要堅定不移,無論如何也不能喪失誌向。孔子、孟子及後來大多數古代思想家所說的“誌”,就其內容而言,主要是誌於道、誌於仁義、誌於成聖成賢。換句話說,都是關於自己道德人格培養方麵的誌向。古代先哲在論述這方麵的內容時,常常會表現出對物質財富、地位權勢等的輕視。在他們看來,對道德人格的追求是不可或缺的,是人真正成為人的東西,而名利、權勢等則是身外之物,可有可無的。因此,一個人不能因為自己身居貧賤之地便放棄對仁義之道的追求。如荀子所說:“誌意修則驕富貴,道義重則輕王公;內省而外物輕矣。”
由於誌之所向在於道德人格的確立,與外在的條件沒什麼關係,而隻要求人心的參與。因此,它對於人的自主性有嚴格的要求。孔子說:“為仁由己”,孟子說:“求則得之,舍則失之”,都是此義。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和性善論聯係在一起的。儒家講性善論,認為每個人都具有先天的道德能力,每個人都可以成聖賢,為堯舜。這些都有助於培養人的自信和自強的情感,從而也有助於道德誌向的確立。
立誌由誌學、誌道、自信、自強、由己等方麵的內容組成。在今天看來,其中大部分內容有很大的現實意義,值得我們重視。
一、誌學
誌學是有誌於學習的意思。孔子說:“吾十有五而誌於學。”在古代,並不是所有人都有“學”的條件或資格,因此,誌學並不是對所有人,而主要是對“士”的要求。對誌學而言,第一是誌要篤,即求學的意誌要堅定,不能半途而廢;第二是誌要大,誌小則容易自滿,不求上進,誌大則學無止境。誌篤、誌大,才會學有所成。
二、誌道
儒家認為,凡人皆應立誌,立誌的方向不在美衣美食,而在於得“道”。道,就是為人之道,亦即儒家所說的仁義之道。在古代儒家看來。道體現了人生的意義,其價值高於物質生活美衣美食,高於功名利祿,甚至也高於自己的生命。孔子說:“士誌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可與議也”,又說:“朝聞道,夕死可矣”。這些話就充分地說明了這一點。誌於道,誌於仁義,是社會對所有人的要求,人無論貧富、貴賤、長幼皆應如此。儒家認為,隻要努力從事於道,皆可以成聖賢,成為道德高尚的人。當然,今天誌道的內容已與古人有別,但古人教人超越功名利祿的狹隘眼界,把立德放在第一位,追求高尚道德境界的精神,值得提倡發揚。
三、自信與由己
自信就是對自己所具能力尤其是道德能力的信任。儒家認為,人人都有天賦的善性,隻要自己努力,人人都可達到堯舜、聖賢的境界。由己與自信是密切相關的。孔子講:“我欲仁,斯仁至矣”,又講:“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強調一個人的道德境界的高低,全在於自己的努力,這就是“為仁由己”之義。這一思想既能給人以充分的自信,又能鞭策人們去不懈的努力,反對怨天尤人、自暴自棄。
自信與由己,強調的是個人道德行為的自主性、自覺性。這對提高人們道德的自信力,鼓勵人們自覺地去努力修養,有著很重要的意義。不過我們提倡自信與由己的基礎,則不能如古人那樣完全建立在人性善的基礎之上,而要建立在對社會、人生更高的自覺認識的基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