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存心養性
存心養性之說最早出於《孟子》。孟子說:“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又說:“君子所以異於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孟子把能存心養性,即保養人的道德意識,作為君子的本質特征。他把人的道德心看成是人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財富,提倡積極地保存、養護這一道德意識,不要使之喪失。孟子認為,喪失了道德意識,也就喪失了人的本性。他把這一喪失本性的情況叫做“放心”。“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這是說,學問的道理就在於能把喪失了的心重新尋找回來,這就是存心養性的重要功夫。
孟子所要人存養的心,亦叫良知,並認為良知是天賦本有的。孟子的這一思想對宋明儒學影響很大。雖然我們不讚成對道德觀念先驗的理解,但是他們所提出的存心養性的修養方法仍是有著重要意義的。如朱熹提出的“大抵學問便是警省”,並要求人每日自問;又如王守仁所提出的“求諸其心何為哉?謹守其心而已”。所有這些思想對今天來說仍有著啟發作用。
二、正心誠意
“正心”和“誠意”,在《禮記·大學》中是作為兩個重要的思想提出來的,古人又往往把“正心”與“誠意”聯係在一起。古人認為,“誠意”就是不要自己欺騙自己,要使自己見善如好好色,見惡如惡惡臭一樣,不可苟且遷就自己隱微的不善。“正心”就是端正自己的思想。魏晉時的傅玄把“正心”當作為“立德”的根本。宋明時期理學家們,更是十分重視這一“正心誠意”的修養功夫。程頤認為:“凡學之道,正其心,養其性而已。中正而誠,則聖矣。”王陽明也認為:“君子之學,以誠意為主”,修身則在於“正其心”。由此可見,古代儒學家們,皆是十分重視“正心誠意”這一道德修養功夫的。時至今日,我們在進行道德修養時,亦先要做到端正自己的心,做到誠實不欺妄,這是道德修養中的一個普遍原則,我們應當很好地總結古人的這一思想,加以批判地繼承和發揚。
三、養氣
養氣之說最早出於孟子對“不動心”的討論。這裏的“氣”實指一種生理一心理的狀態。所謂“浩然之氣”與“不動心”都是指一種充實了道德意識和情操的精神境界。孟子認為人必須善於養氣,才能體會這種狀態,以此提出了養氣說。養氣的最根本方法還是要不斷培養積累自己的道德意識和保持住這種道德意識狀態。
宋以後的儒學家們,又進一步發展了孟子的養氣說,提出了氣質和變化氣質的問題。他們發揮孟子所提出的“誌”與“氣”關係問題的思想,強調“誌”對“氣”的主導作用和“持誌”的重要。所謂“誌”,主要是指道德理性,與此相對的所謂“氣”即是氣質,主要指人的稟性、生理欲望、情感等。不少宋明儒學家認為氣質是有善有惡的,是產生惡的根源,以此他們提出了變化氣質的問題。所謂變化氣質,也就是要克服氣質中的惡,使之純歸於善。而要做到這一點的辦法就是“持誌”,用誌來駕馭氣質,使氣質完全符合道德的理性。“變化氣質”說,就其提倡以道德理性來駕馭情欲而言,有著合理的思想成分,時至今日,仍有可借鑒的內容。
四、集義
集義是孟子在談到養氣時提出來的一種修養功夫。孟子認為“浩然之氣”是“集義所生”。所謂“集義”,是指不斷地積累、培養自己的道德意識。宋以後,“集義”亦成為一種獨立的修養方法。宋儒程頤說:“必有事焉,須當集義。隻知用敬,不知集義,卻是都無事也。”平日不培養和積累自己的道德意識,遇到事時,就不可能做出符合道德的事來。明儒湛甘泉認為:“集義者,如集聚百貨之歸也。夫敬,德之聚也”,並要求人們把所集之德“根於心中”。確實道德修養要求不斷地培養和積累,絕不是一個早晨就能成就的,所以,集義是不失為一種有效的修養功夫。
五、持敬
孔子很重視道德修養中的“敬”字,他提出了“修己以敬”和“行篤敬”等思想。孟子則把“陳善閉邪”釋為“敬”。《易傳》提出了“敬以直內”的思想。至宋代二程兄弟特別提倡主敬、持敬,對後世影響很大。宋以後的學者常常把持敬作為一種主要的修養方法。在二程關於“敬”的講法中有幾種不同的意義,如“莊整嚴肅”、“主一無適”等。“莊整嚴肅”是指容貌、詞氣要端莊,“主一無適”是指心念專一不散亂。總之,內和外都要做到敬。之後,朱熹又進一步加以發揮,認為“敬”包含有收斂、敬畏的內容。朱熹認為“敬”如同種田需要灌溉一樣,是存養的一個重要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