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自強
自強是講一個人對待立誌的態度。無論遇到什麼情況,都不應喪失誌向,而應自強不息地去實現自己的誌向。而且很多困難情況往往正是對意誌的磨練和實現誌向的必經之路。這裏,古人特別強調不應讓富貴、權勢等外在的因素去影響自己對道德的追求。同時,遇到困難,不應自暴自棄,而應奮發圖強。
為學
從內涵上來看,“為學”一詞的意義非常豐富,不僅僅指求學的行為或活動。它分為好學、博學、慎思、為己等幾個方麵。用我們現在常用的語言來說,這幾個方麵涉及了為學的態度、方法、目的、內容等問題。其中好學、為己主要是就態度和目的而言,博學、慎思是就方法而言。
從總體上來看,為學各部分的內容在先秦、漢初就都已經提出來了。如孔子提倡好學、博學、為己等,並要求學與思相結合;荀子作《勸學》篇,對孔子的上述主張進一步加以發揮。《禮記》中的《中庸》,對為學的內容更有了概括及總結性的說明,提出要“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的思想。概括地講,儒家從先秦到宋明,對為學中各部分內容強調的程度是不一致的。在先秦,荀子強調博學、好學等,孟子則更看重思。宋明時期,以朱熹為代表的理學一派強調讀書、學習,近於荀子;心學一派強調發明本心,更近於孟子。其中對好學、博學、慎思、明辨等的論述,除去其學、思、辨的內容要改變之外,基本上都可以為我們今天所繼承。
一、好學
為學的首要要求便是好學。孔子說:“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好學,第一是要勤奮,決不能忘卻努力學習。這就是說,要把學習看得比吃飯、睡覺更為重要,做到廢寢忘食地勤奮學習。第二是要多問,遇到不知道、不理解的東西,要虛心地向他人請教,甚至向不如自己的人、自己的下級請教,做到“不恥下問”。這樣,才能真正地學到知識,擴大自己的知識麵,達到日新知識的目的。第三是“時習”,學習了新知識之後,還必須要時常溫習,以鞏固已獲得的知識。對於好學,古人有許多精彩的論述,我們應當很好地學習,從中吸取我們所需要的東西,使之發揚光大。
二、博學
博學是指廣泛地學習各種相關的知識。在古人看來,博學的直接效果首先是開闊人們的視野,從而免於孤陋寡聞之患。如王充所說:“多聞博識,無頑鄙之訾。”其次,博學可以使人們的思想趨於深刻而細密,可以從紛紜複雜的現象中總結出一些一般的東西來。這也就是古人常蛻的博以反約。因此,博學在某種意義上講,隻是達到約的途徑。如孟子所說:“博學而詳說之,將以反說約也。”
博學的範圍在古今有很大差異,但作為一種學習的方法,對今人仍然很適用。
三、慎思
古人認為,思是人體器官中心的功能。孟子說:“心之官則思。”人靠耳目之官博聞博見,然而若要免於雜亂迷惘,非要心官的參與不可。孔子一方麵重視學,另一方麵也強調思,他要求把學與思很好地結合起來,認為偏重於哪一點都不好。所以他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而殆。”這裏要注意的是,慎思的工夫一定要建立在博學的基礎之上。若沒有博學做基礎,慎思就會陷於空想,反而無益。
四、為己
學者當為己之說,倡導自孔子,自孟子以後,曆代儒者多有申說。《論語·憲問》記孔子說:“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可見為己與為人是相對立的。這裏我們要特別注意,不要用今天的用法去誤解古人使用“為己”與“為人”兩詞的意義。在《論語》中,“為己”的意思是為了在道德上提高自己,“為人”的意思是說將知識炫耀於人,而不注重自己人格的培養。後代儒者循此義加以發揮。如孟子講“自得”,荀子講“美其身”,顏之推講“修身”等,都發揮了《論語》中“為己”之義。
為己之說對於我們今天培養德才兼備的人來說仍有借鑒意義。我們學習各種知識的目的不在於向別人炫耀,而是要加強自己的能力,提高自己的道德覺悟,為國家、社會作更大貢獻。
存養
存養是指以不同方式保養個人善的本心、本性,培養自己道德、精神的品格,它包含了古人所提出的養心、正心、存心、清心、求放心、養氣、持敬、致良知等有關修養方法的內容。存養之說最早出於孟子,宋代以後,特別是理學思想家常用存養概括儒家有關心性修養的討論。在關於存養的論述中,孟子的影響最大,如養心、存心、養氣、集義、“存其心、養其性”等最早都是由孟子提出來的;如持敬、主敬等則是宋代以後思想家所提出來的。從存養思想的曆史發展來看,先秦思想家雖然提出了各種存養的方法,但有關存養的論述在先秦思想體係中不占主要地位,也未在社會上形成比較統一的存養理論。漢代至隋唐,雖然儒家思想在社會的正統地位已被確定,但在相當長的曆史時期中,存養問題論述不多,社會較多的是依靠外在的“禮”來調節。宋代以後,情況發生了根本的改變,理學要求人們通過內心對“理”的體認提高道德自覺。這一思想逐漸在社會中占了主導地位,思想家的著作、語錄中充滿了關於存養方法的詳細、認真的探討。他們繼承、發展了孟子關於存養的理論,以孟子提供的思想資料為基礎,具體地對道德存養功夫進行了多方麵的探索和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