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移風易俗
道德教化與修養,能促使形成良好的社會道德風尚,敦厚社會風氣,起到移風易俗的作用。孔子早就認識到“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的道理,認為君子的善德能夠感化下民,使得民風淳化。漢儒董仲舒說:“先王顯德以示民,民樂而歌之以為詩,說而化之以為俗。”通過德教形成良好的道德風俗,老百姓習以成俗,就能做到“不令而自行,不禁而自止”,猶如自然而然的一樣。
古代儒家除強調禮義的道德教化之外,十分重視音樂教育的移風易俗、淳化民風的作用,《孝經》說:“安上治民,莫善於禮”,而“移風易俗,莫善於樂”。音樂確實可以陶冶人們的性情,培養人們的高尚情操。所以說音樂可以使君臣和敬,長幼和順,父子兄弟和親等等,“和合父子君臣,附親萬民也,是先王立樂之意也”。雖說我們現在不再有封建專製製度下的君臣父子關係,然而家庭的和睦,人與人之間的和諧是應當繼續提倡的,在這裏健康的音樂陶冶作用是不可缺少的。
施教
施教是指實施道德教育的途徑和方法,是道德教育中一個極其重要的方麵。任何一種優秀的道德思想,如果沒有科學合理的施教途徑和方法,也就難以達到教育人的目的,受教育者亦難以接受這種思想的教育。所以實施道德教育的方法和途徑,在道德教育中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我國古代十分重視道德教育,把道德教育當作治國的首要任務,因此也非常重視實施道德教育的途徑和方法,提出了一套豐富的施教學說思想。其概括起來主要有:有教無類、師道尊嚴、身教重於言教、因材施教、循序漸進、啟發誘導、教學相長。所有這些我國古代在實施道德教育中所總結出來的優良方法和傳統,我們應當加以繼承和發展。
一、有教無類
有教無類是孔子首先提出的一個重要教育思想。所謂“有教無類”,即指不論貴族和平民的子弟皆可受教育,隻要每人“自行束脩以上,無未嚐無誨焉。”即可成為孔子的學生。這是我國教育史上的一次大改革。在此以前,“學在官府”,官學隻接受貴族子弟,受教育權為貴族所壟斷。孔子開始創立私學,突破了舊製度,學校開始不分貴賤,向平民子弟打開了大門。這是孔子教育思想的一個重要內容,是教育對象上的一次革新。因此孔子的弟子中既有貴族的子弟,亦有窮苦平民的子弟。所以《荀子·法行》中說:“夫子之門何其多雜也?”其回答是:“君子正身以俟,欲來者不拒,欲去者不止。”南朝皇侃對有教無類解釋說:“人乃有貴賤,宜同資教,不可因其種類庶鄙而不教之也。”這些注釋是符合孔子思想原義的。之後,南宋朱熹又作了新的解釋,他認為人性皆善,但因所稟氣質和習俗的不同而有善類與惡類之分。朱熹又認為不論“類有善惡”,都可通過教育而複於善,所以接受學生可以不分善惡類之不同。這自然是朱熹的思想而不是原來孔子的思想了。
二、師道尊嚴
師道尊嚴是我國曆史上重視學校教育的集中體現。重教就要尊師,不尊敬師長也就談不上什麼重視教育。我國古代十分重視教育。《禮記·學記》說:“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而學校教育又主要靠教師,《學記》說:“凡學之道,嚴師為難,師嚴然後道尊,道尊然後民知敬學。”可見尊敬師長是重視教育的最具體最集中的表現。為此荀子提出了“隆師”的思想,他把天地君親師並提,認為隆君師與事天地、尊先祖同是禮的根本,把教師的地位提到了很高的程度。並認為作為教師自己,也要保持尊嚴和莊重,這樣才能稱為師。唐代的柳宗元還特地寫下了《師友箴》一文,以歌頌老師,批評輕視譏笑老師的行為,並指出如果社會上沒有老師的話,也就談不上道德的教化,談不上仁義道德了。關於師道尊嚴的思想闡說得比較詳細的,還應推明代的大思想家王陽明。他說:“古之教者,莫難嚴師。師嚴道尊,教乃可施。”這是說,師道尊嚴是最重要的,隻有有了這點才能實施教育。並認為要使學生尊敬教師,教師首先要自重,內外若一,不能徒有表麵上的威儀,要求教師要以身作則,以身教為先。
尊敬老師,提倡師道尊嚴,這是我國曆史上的一個優良的傳統,我們應大力發揚。當然師道尊嚴並不是要教師外表上顯得威嚴,更不是要教師對學生實行專製主義的教育。對於這些不良的行為,我們是反對的。
三、身教重於言教
身教重於言教,這是我國古人總結出來的重要道德教育經驗之一。教育者不能隻用言教,隻進行道德說教,,而自己不帶頭遵照道德的要求去做,這樣的教育者是決不會教育好人的。教育不僅要用言教,更重要的首先要求教育者自己以身作則,起到表率作用,這樣才能使受教育者心悅誠服地接受教育。我國古代教育家和思想家早就提出了身教重於言教的思想。孔子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這裏講的就是隻有先“正己”才能“正人”的道理,說明了身教的極端重要性。荀子則明確地提出,作為教師必須“身為正儀”,起典範的作用。韓愈發揮其思想,列舉古代賢人許由、龍逢、伯夷的例子,闡明“以一身立教,而為師於百千萬年”的道理,強調了身教的巨大作用。之後,明代的王廷相針對當時的世風,批評不重身教隻用言教,甚至隻講清心靜坐的俗儒們的流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