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9章 中國傳統道德教育修養(2)(3 / 3)

總之,教學相長的優良傳統,是一種教師、學生平等相待、互相學習、互相促進的教學民主思想,值得我們學習和發揚。

家教

家教在儒家倫理學說中是一種極重要的教育。在中國傳統社會中,家教始終受到曆代統治者及社會大眾的重視。先秦時代,儒家就提出家庭是國家的基礎,《孟子·離婁上》載:“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因此,儒家強調家庭管理的好壞直接關涉到國家統治秩序及社會的穩定發展。《大學》中講:“一家仁,一國仁;一家讓,一國興讓。”這就把家教的重要性同國家的興衰聯係起來,提出了儒家倫理思想的一個總綱領,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由此,“欲治其國者,先齊家”,“家齊而後國治”便成了中國傳統社會家教的指導原則。

中國古代家庭,是由宗與族在血緣關係基礎上形成的,故家教的內容,首先強調祭祀祖先的重要性。《禮記·祭統》說:“祭者,教之本也”,即是說,對先祖的紀念、慎終追遠,不忘先人美譽,不忘先祖的養育之恩,從而戒慎自己的言行,是家庭道德教化的根本。儒學家們將孝德作為家庭教化的出發點,《孝經》講:“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經》教化人們“敬讓不爭”、“好惡知禁”、“謹身節用”;同時,把這種孝道推廣到國家政治方麵,以尊君、忠君為天經地義,從而達到“以孝治天下”的目的。自漢代以後,家教更受到普遍的重視,相繼出現了“家訓”、“家範”、“家儀”、“家規”、“治家格言”等家教書籍。這類原本為一個家庭代代相傳的教化範本,因其寓“教”於“孝”、“親親”之中,有效地起到了道德教化作用,其中所宣傳的“勤儉持家”、“六親和睦”、“尊老愛幼”、“以身作則”等,無疑也成為全社會應效法的美德。在宋明清時期,“家訓”一類的書,刻板成書,流布社會亦就越來越多,成為中國傳統倫理教育中的重要史料。

一、德為教本

德為教本,是指家庭教育要以道德教育為基礎為根本。家庭教育的內容可以是多方麵的,如德、智、體、美、勞等等,古代人們認為,在這多方麵的教育中,道德教育為首要的根本的教育。首先是教育自己的子女如何做人,也就是如何處人處事、待人接物,成為符合社會要求的一員,成為有道德、有理想的人,其最高的目的,則是為了成賢成聖,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實現其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政治理想。

培養下一代成為符合社會需要的人,是家庭的重要社會功能之一。應當說,德為教本是家庭教育的一個普遍原則,古今皆然。雖然德育的具體內容隨著曆史的變化有所不同,但以德為教本的這一普遍原則並不因具體內容的變化而變化。在我們現在的家庭教育中,要培養社會主義合格的人才,仍然要以社會主義道德教育為本。

二、六親和睦

六親和睦,對於家庭來說是極為重要的。所謂“六親”,在曆史上有各種說法,有的指父子、兄弟、夫婦,有的指父母、兄弟、妻子,也有的指父子、兄弟、從父兄弟、從祖兄弟、從曾祖兄弟等,但不論何種說法,其基本的思想都是指家庭親屬之間的和睦相處。中國人一向把“六親和睦”當作家庭的理想目標,強調和睦相處、和為貴是幸福美滿家庭的基礎。而要做到家庭成員的和睦,則又要以家庭成員之間互相謙讓為前提。六親和睦的家庭倫理觀念,很顯然與西方強調的個性獨立有所不同,它體現了東方古老倫理的特色。和睦的家庭一向為人們所向往,就現代來說,使家庭和睦建立在平等觀念之上,乃是建立現代幸福家庭的必要前提。

三、尊老愛幼

尊老愛幼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這一傳統美德可概括為孝與慈這兩種思想。“孝”是指孝敬父母長輩。它不僅包括侍養父母長輩,使父母獲得物質生活上的幸福,做到“老有所養”,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做到尊敬父母長輩,充分尊重他們的意誌,考慮他們的意見,滿足他們精神生活上的需求。做到了這些才算真正做到了“孝”。所以孝並不能僅僅停留在“能養”這一點上,正如孔子所說:“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所以“行孝之道”的關鍵在於一個“敬”字,而有些人不僅做不到“敬”,連“能養”也做不到,那還有什麼“孝”可談呢?

至於“慈”,這是對做父母長者的要求,要求他們能慈愛自己的子女(“愛幼”)。作為父母來說,不僅要供給幼小的子女衣食,更重要的是要教育他們如何做人,成為有道德的人。

“尊老愛幼”這一思想對於建立現代家庭來說,仍然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一個和睦的家庭離不開“孝”與“慈”這兩種思想。因此,我們對於這一傳統的美德應當繼續加以發揚光大。當然,現代家庭是建立在平等思想的基礎之上,而不同於舊式的家庭是建築在宗法製的封建家長製的根基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