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教重於言教是進行道德教育的一個重要原則,是一個古今中外的普遍原理。在我們進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尤其在進行社會主義的道德教育中,從中央到地方的各級領導以及一切大、中、小學校的教師們,都必須遵循“身教重於言教”的原則,以身作則,起到模範帶頭的作用,而不能誇誇其談地光說不做。
四、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孔子教學方法上的一個重要原則。孔子在對其弟子進行道德教育時,十分重視運用這一原則。所謂“因材施教”,就是指對不同能力、誌向、品德的人采取不同的教育內容和方法。據《論語·先進》記載,冉求做事膽小畏縮,而仲由膽大冒進、好勝,針對他們兩人不同的性格特點,孔子采取了不同的教育。孔子對冉求,教育他要敢於前進,不要畏首畏尾,抓住時機立即行動;對仲由,則教育他要先退一步,不要冒失行事,等請示父母同意後再行動,以免做錯。孔子就是這樣針對弟子不同的品格特點而進行道德教育的。這種“因材施教”的思想,唐代的韓愈又進一步發揮。他把有才能的人比作千裏馬,指出飼養千裏馬不能用飼養普通馬的方法,如果等同於一般的馬來喂養,就不能充分發揮千裏馬的才能。這一比喻生動地說明了因材施教的重要性。因材施教是教學法上的一個重要原則。
五、循序漸進
循序漸進,是孔子施教中的一個重要方法,這一方法符合教學的客觀規律,欲速則不達,隻有循序漸進才能達到教學的目的,因此孔子教育學生總是“循循然”善誘導人。自孔子提出這一教學方法之後,曆代的教育家、思想家都十分重視這一思想。例如,隋朝王通認為孔子教育先教《詩》、《禮》,後教《春秋》、《樂》、《書》、《易》,就體現了循序漸進這一教學原則。先教以《詩》,使之說話能和善;再教以《禮》,使之行為能威嚴;然後在此基礎上.才能學習思想內容更深的《春秋》等四經。並認為如果違背這一漸進的原則,“若驟而語《春秋》,則蕩誌輕義;驟而語《易》,則玩神”,反而達不到教學的目的。因此必須“先濟乎近,然後形乎遠”,遵循循序漸進的思想。之後,南宋的朱熹則主張先“從細處做起”,方能克成其大,也是講的這個道理。明清之際的大思想家王夫之發揮了孔子、朱熹等人的思想,認為修學必須先修其小且粗者,“以漸得其理”,然後才能“授之以大且精者之事”,這樣“大且精者之事可得而學矣”。
總之,循序漸進是教育教學過程中的一個最普遍法則,是我國數千年教學經驗的總結,我們應當努力繼承和發揚這一思想。
六、啟發誘導
啟發誘導是孔子提出的一個重要教學方法,其目的是發揮學生主動學習和獨立思考的精神。孔子把這種方法概括為“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所謂“憤”,是指學生通過自己的思考,心中已經有了一定的想法,但尚未完全想清楚的一種思想狀態。所謂“悱”之時,老師再加以啟發,告其一隅使其推知其他三隅(“舉一反三”),最後使學生全部透徹地弄清問題。《禮記·學記》對這一方法又作了具體的發揮。《學記》認為,教,就是曉諭人,施教應當引導、鼓勵,而不能強迫壓製,教師隻起引路的作用,而應讓學生自己去思考,這樣才能達到教學的目的。正如北宋程頤所說:“既告之.必待其自得也。”
七、教學相長
在我國曆史上明確提出教學相長思想的當推《禮記·學記》。《學記》說:“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日:教學相長也。”學生通過學習而知道自己的不足,以此反省自己,努力學習;教師通過施教而知自己尚有不明了的地方,以此而自強不息,增益自己的知識。可見教與學兩個方麵是互相促進的。教學相長還包含有教師與學生互相學習、互相促進的思想。這種思想早在孔子的思想中已產生。孔子“學無常師”、“三人行,必有我師”的思想,其中就包含了不論是誰,隻要有人比自己知識多,有長處,就向誰學習的意思。所以孔子也經常向自己的學生學習。有一次,子夏與孔子討論畫畫先要有白底的問題時,子夏悟出了仁先禮後的道理,孔子十分讚賞學生子夏,認為子夏啟發了自己的思想。這一事件生動地表現了孔子所主張的教學相長的思想。唐代的韓愈發揮了這一思想,寫出了《師說》一篇。他認為,教師的職責在於傳道、受業、解惑,誰先得道,就向誰學習,誰就是老師,因此老師並不分年齡的大小和地位的貴賤,以至師生之間“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應當是可以互相學習的。明代的王陽明更提出了“凡攻我之失者,皆我師”的思想,鼓勵學生“柬師”,批評指出老師的缺點和過錯,老師則應當樂意接受。王陽明認為這就是教學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