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觀古代的種種學說,總的說來都還是抽象的人性論。今天研究人性善惡等問題,不能停留在人性是善還是惡、性善論合理還是性惡論合理這樣一些問題上,應該突破古代思維模式,改變思考問題的方法,以新的思路來探討善和惡的根源、人性的自然性方麵和社會性方麵以及引導人們去惡向善的方法等等問題。從這個角度來看,古代各種人性學說,實際上也都是對這些問題的認識和回答,其中也都或多或少包含著合理的成分,為我們今天研究認識這些問題提供了寶貴的思想資料。從服務於當前道德教育的目的出發,我們以一種新的思路、新的方法,思考中國古代人性學說的“人皆可以為堯舜”、“內養外化,皆可成善”、“縱情外誘,惡之所生”。
一、人皆可以為堯舜
“人皆可以為堯舜”是傳統儒家人性學說的根本觀點。孟子說“人皆可以為堯舜”,荀子說“途之人可以為禹”,其根本思想完全是一致的。這種思想也影響到佛教。中國化的佛教禪宗主張人人都有佛性.“愚人智人,佛性本無差別”,隻在“迷悟不同”,肯定“一闡提人皆得成佛”,在這個根本點上與儒家一致。它表現出一種對人的樂觀、信任態度,肯定人人可以達到至善境地,成聖成佛;人之所以有不善,隻是因為自己的迷誤和自覺努力不夠。由此就產生了中華民族孜孜以求善的精神。對己,一日三省,自強不息,力戒自暴自棄,無所用心;對人,助人為善,對有過者取寬容態度。
“人皆可以成為堯舜”的思想體現了一種人性上、道德上的平等觀念。它肯定“堯舜與人同”,聖人與常人在人性上是相同的,因而也是平等的。這種人性上的平等思想並非近代意義上的平等思想,在存在著等級製度的古代社會,它仍然是為政治上經濟上的不平等服務的。但它不承認聖人有高不可及的天賦,這可以成為接受近代民主觀念的基礎,與近代平等觀念相銜接,因而有重要的意義。
古人認為,所謂成聖,並非必須有聖人那樣的勢位或功業,而是隻要遵堯舜之道,“孝其所當孝,悌其所當悌”,即按著應當遵守的道德規範去做,盡其所當為,做到了在自己所處地位上應做的,也就是聖人了。這樣,把成聖的理想目標與每一個日常言行聯係起來,落實到人倫日用之中,使匹夫匹婦、文盲白丁都可努力去做,這對於普及道德教育具有極重要的意義。
二、內養外化,皆可成善
古代人性說中關於人所以能夠成善的各種觀點,從某一個方麵、某一個角度揭示了人成善的根據。概括起來講,主要有以下幾種觀點:第一,善根源於人的天賦善端,即良知良能。這是性善論的根本觀點,孟子、王陽明的觀點是其代表。這種觀點把善歸結為天賦的自然本性.否定了善的社會性,是不對的,但有一定的合理性。
第二,善是後天經過教育、實踐積累而成的。荀子提出性惡論,就是為了強調這一點。他認為人性為惡,順人之性必將導致爭奪紛亂,為了克服這種由惡的本性所引起的爭奪紛亂,才有聖王化性起偽,製定禮儀,進行教化,才有了善。這是從社會需要來說明善,接觸到了善的社會性,有較大的借鑒意義。王夫之則強調人性本身是“日生而日成之”,是一個不斷形成的過程,開始接觸到人性與後天影響的關係,即人性的社會性,較荀子更為深刻。
第三,性有善質而未能善,待教而成善。這種觀點是調和孟子和荀子,既肯定善有其人性的根據,又強調後天教化在成善上的關鍵作用,以董仲舒為代表。
第四,人性為“善惡混”,既有向善的一麵,又有向惡的一麵。荀子說人性“義利兩有”,董仲舒說人性“仁貪兩有”,揚雄提出性“善惡混”,都屬這種思想。但在荀、董那裏,都隻是提到而已,沒有成為其人性學說的主要思想,沒有得到發揮。宋儒的二元論,把人性分而為二,一是氣質之性,一是天地之性,把善惡都歸於人性,認為人的去惡成善乃是人性的淨化,是性善惡混思想係統的理論化的表現。認為善和惡可以在人的自然本性中找到一定的根據,這是合理的,但把善惡完全歸於天賦人性,則是錯誤的。
應該說,古代的各種學說分別強調其某一個方麵,都有其合理的內容,也有其片麵性。以上第一、四兩種觀點,強調了人成善的內在根據和自覺修養的重要,第二、三兩種觀點則側重於強調後天外在環境的影響和教化以及個人不斷學習積累的重要。我們應該吸取其合理的部分,拋棄其錯誤的部分,克服其不足,在批判繼承的基礎上加以發展,形成正確的認識。
三、縱情外誘,惡之所生
古代關於惡的根源。荀子主張性惡論,認為人的本性好利惡害,順性發展,就會發生爭奪、紛亂。他把惡歸之於人好利惡害的本性,這種觀點有深遠的影響。雖然後儒多不主張性惡論,荀子受到冷遇,甚至批判,但在惡的根源問題上,多數人卻也把惡歸之於人的情欲。情欲為萬惡之源的思想在很長的時期裏占著統治地位。這種觀點有明顯的片麵性。人的情欲、人之好利惡害未必一定導致惡,惡也並非均由情欲或好利惡害引起。但是,對情欲的放縱和無節製的追求,的確是種種惡事產生的重要原因,故而對情欲作適當的約束、節製仍是重要問題。孟子認為人之所以有惡,是因為受外界影響而失其本心所致,正如森林被砍伐而成為荒山禿嶺一樣。墨子認為人之好惡在於“所染”,顏元認為惡起於“隱蔽習染”,都屬於這一類。這種觀點強調了產生惡的後天因素,是對的;但把後天影響、隱蔽習染全歸之於惡,又把惡全歸之於外界影響、隱蔽習染,則是片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