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當指出,由於時代和認識的局限,古代道德理論在實際生活中的積極與消極影響往往是相伴而生的,又往往采用抽象的和神秘的思想形式表現出來。例如,重道德、重德教的思想一方麵形成了我們民族的優秀道德傳統,同時也帶來了忽視科學知識、忽視法治等消極影響。我們應該從古代思想理論的錯誤思想形式下發現其實際的合理內容,使傳統道德理論的合理成分得到繼承和發展。
三、中國傳統道德理論是古代文化、古代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古代道德理論是古代文化、古代哲學的一個重要部分,它所討論的許多問題,其意義並不局限於道德領域,而且涉及政治、哲學等廣闊領域,如德刑論同時也是政治思想中的重要問題;天人論、人性論、知行論等,同時又是甚至首先是重要的哲學問題。同時,道德理論作為古代文化思想中的一個重要部分,在漫長的古代社會中也有它自己的發展史。因此,無論從其涉及領域的廣度還是從其曆史發展的時間長度來說,它都有極其豐富的內容。
道德理論既是古代哲學、古代文化思想的一部分,當然也不可能把它完全從古代哲學、古代文化思想的整體中分離出來,孤立地進行研究。今天,在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過程中,迫切需要建立起新的道德理論。這種新理論應該是適應社會主義時代要求的、不同於傳統的理論;同時它又應該具有中國特色,是傳統理論的繼承和發展。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批判繼承、借鑒吸收傳統道德理論的優秀成分,是建立社會主義道德新理論的重要條件和途徑之一。
德刑論
中國古代有著重視道德教育的傳統。早在春秋末年,孔子就針對以刑政治國的現實,提出了“為政以德”、“道之以德,齊之以禮”的主張,把道德教化看做為政治國的基本手段,認為刑政不足以使社會安定,隻有進行道德教化,才能使百姓自覺遵守社會秩序,達到社會的穩定與和諧。盡管當時的諸子百家對此看法不盡相同,以致德治與法治、王道與霸道之爭,成為先秦百家爭鳴中的一個基本問題。而是在社會變革、動蕩、衝突尖銳激烈的條件下,法家的法治主張一度為統治者所接受,儒家的德治主張暫時受到冷落,但是自從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後,統治者就接受了儒家的主張,在以後兩千年的封建社會裏,這些思想一直成為曆代統治者治國的基本原則。曆代的政治家、思想家,在實踐的基礎上不斷探討、闡發,發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了許多有價值的看法和理論,形成了重視道德教化的傳統,在古代社會發展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古代封建統治者重視道德教化,無疑是為鞏固封建等級製度服務的。後來,道德教化演變成封建禮教,愈來愈成為禁錮人們的精神枷鎖,阻礙了曆史的進步。“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偉大曆史功績,就是對封建禮教進行了徹底的批判。今天,對於封建禮教的殘餘影響,也還要發揚“五四”精神繼續予以批判和肅清。但是,作為上層建築的一部分,道德和道德教育是任何社會所不可缺少的。古代思想家、政治家在解決封建社會道德建設問題的同時,也就不可避免地要對有關道德和道德教育的一些基本問題,諸如道德的社會功能、特點,道德與刑、法的關係,以及道德建設中個人道德修養與社會道德風氣養成之間的關係等等,進行探討並作出回答。我國古代人在這些問題上所取得的認識,凡經實踐證明曾對社會發展起過積極作用的,都有著可借鑒的意義。在德刑關係問題上形成的傳統,是以對曆史經驗的總結為基礎的,有其可借鑒的意義。
一、德教乃為政之本
道德教化是為政治國的根本。這是中國古代的一個基本思想。先秦時期,在治國問題上,有依靠刑政還是依靠德教兩種主張的爭論。孔子提出了“為政以德”的主張;管子提出了“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的思想。他們的主張為後代政治家、思想家們所繼承和發展,形成了以道德教化為治國根本的傳統。漢初賈誼說“教者,政之本”;唐代名相魏征說“人君之治莫大於道德教化也”,都鮮明地反映了這一點。正是從這個基本原則出發,曆代有作為的政治家和眾多思想家,都重視對道德理論和道德教育的探索,形成了關於道德教化的一整套理論。這個理論體係涉及許多重要問題,諸如道德的特點及其社會功能,道德教化與刑、法及經濟生活的關係,社會道德風氣的重要性,社會風氣與個人道德修養之間的關係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