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中國傳統道德理論(1)(1 / 3)

在中國傳統倫理道德中,,除積累了大量的嘉言懿行,形成了係統的規範德目之外,還有著深刻而豐富的道德理論。應該說,這是傳統倫理道德的靈魂和核心,它是建立道德規範的理論基礎,也是人們道德思想和行為的指導依據。要深入了解中國優秀的倫理道德文化,繼承、弘揚傳統美德,就必須要了解這些傳統道德理論。

傳統道德理論概述

一、中國傳統道德理論的主要內容

中國傳統道德理論極為豐富,涉及人類道德理論的幾乎所有重要方麵,其中最重要、最精彩的是德刑論、天人論、人性論、義利論、理欲論、公私論、人生論、知行論等幾個方麵。

德刑論闡述了道德與政治、法律的關係,反映了古代思想家、政治家對於道德的社會功能、特點及其在國家、社會發展中的地位等方麵的探索和認識。它是千百年來曆史經驗的總結,並成為我們民族道德傳統的重要起點和歸宿。

天人論是闡述天人關係的問題,這是中國古代哲學乃至中國古代文化思想中的一個基本問題,涉及中國文化的各個方麵。其中涉及如人在宇宙中的地位、人之所以為人之所在、道德對人生的意義、人與自然界的關係等等問題。這些思想是我們民族倫理道德的思想理論基礎。

人性論在中國傳統道德理論中具有重要地位,圍繞著人性善惡的問題,古代哲人曾經進行了長期的討論,提出了各種各樣的學說。爭論的實質,是什麼是善惡的根源和如何去惡成善的問題;從道德理論角度看,這裏就涉及到道德根源的問題。從今天的道德建設需要來講,古人關於人皆可以為堯舜;內養外化,皆可成善;縱情外誘,惡之所生的理論,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人性論在中國傳統道德理論中具有重要地位,圍繞著人性善惡的問題,古代哲人曾經進行了長期的討論,提出了各種各樣的學說。爭論的實質,是什麼是善惡的根源和如何去惡成善的問題;從道德理論角度看,這裏就涉及道德根源的問題。從今天的道德建設需要來講。古人關於人皆可以為堯舜;內養外化,皆可成善;縱情外誘,惡之所生的理論,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義利論、理欲論、公私論是中國古代論理學中最重要的三個問題,實質上是論述道德與利益、人的精神追求與物質欲望、社會與個人的關係等問題,這是社會和人生理論中的基本問題。人與禽獸的根本差別在於人具有社會性,人們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首先是勞動實踐中,結合成一定的社會關係,並產生了特有的思維、語言和精神生活,又產生了道德。每個人不單是以個人的方式存在,而且時刻離不開與社會集體的關係;人類不但有感性的物質生活,而且還有豐富的精神生活,特別是具有深刻的理性思維;人不但有著自身的物質利益要求,而且不同時代、不同地區、不同人群還有不同的道義需要。義利論、理欲論和公私論,這三者雖有內容的區別,卻又相互聯係和滲透著,它是社會倫理道德關係和倫理道德觀念的集中體現,也是個人道德價值觀的主要內容。

人生論主要論述生死、苦樂、榮辱、義命四個問題。對待生死、苦樂、榮辱的態度,反映了對人生價值的理解,體現了我們民族的道德精神,也是前三個問題即義利論、理欲論、公私論在個人生命中的具體體現。義命是論述人的主觀追求與客觀命運的關係,它涉及人生基本態度問題。

知行論主要從道德角度著眼,具體論述道德理性與道德踐履的關係。這既是一個重要的理論問題,又具有重要的實際意義,直接關係著人們的道德觀念和道德行為,是道德教育和修養的理論基礎。

二、中國傳統道德理論的兩重性

與一切事物一樣,傳統道德理論也有其兩重性。古人立足於當時的社會,為回答、解決當時的道德問題而提出他們的認識,其思想自然受到時代、階級的局限,具有鮮明的時代性和階級性。然而,傳統道德理論所探討的問題,許多又是任何社會都會麵對和需要解決的具有普遍性的問題。古人在探索這些問題時所取得的積極成果,可供我們借鑒、吸取。時代性、階級性同普遍性、恒常性同時存在、密不可分;具有普遍意義的思想,正是存在於有時代性、階級性的認識和主張中,通過具有階級性、時代性的具體理論表現出來。因此,我們必須注意分析中國傳統道德理論的這種兩重性,從具有封建性的具體形態中找出其普遍性的因素,在新的形勢下賦予它新的時代內容,使其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中發揮應有的作用。

人的認識是一個逐步由淺入深,從相對真理走向絕對真理的發展過程。我們對道德理論的認識也不例外。古代的許許多多思想家提出的種種關於道德的學說、思想,盡管在今天看來還有許多不足,或有很大的片麵性,甚至有的在總體結論上也是錯誤的,但在這些學說中往往也包含著某些寶貴的真理顆粒。他們認識到了事物和問題的某一局部或某一方麵、某一點。這都是人類在長期實踐過程中取得的思維成果,可以為後人所借鑒、吸取。這也是古代道德理論兩重性的一個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