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3)(1 / 2)

一、反對文化複古主義和民族虛無主義思潮

在對待中華民族傳統道德的問題上,要反對以下兩種錯誤思潮:

1.反對文化複古主義思潮。

文化複古主義思潮認為,古代的一切東西都是好的,都要原封不動地繼承下來。認為中國之所以落後,就是因為傳統文化特別是儒家傳統文化的失落。所以,道德建設的最終目標就是要恢複中國“固有文化”,形成以中國傳統文化為主題的道德體係,並通過這種傳統道德的複興衍生出現代的科學和民主,即所謂“返本開新”。複古主義作為一種思潮,在不同的曆史時期有著不同的表現。中國近百年曆史上,有所謂“道統論”、“國粹論”,都主張複古。所謂“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理論和所謂“物質上可以開新,道德上應該複古”的思想,都是堅持在道德上“全盤複古”的思想。新儒家學派主張在我國當代社會“複興儒學”,實際上是一種無批判地繼承。這種對中華民族傳統道德全盤肯定和整體繼承的“食古不化”主張,其錯誤在於對道德思想生吞活剝和兼收並蓄。這種思潮總的來說,是違背時代潮流的,它看不到社會的發展和進步,是逆曆史潮流而動的錯誤思潮。

2.反對民族虛無主義思潮。

民族虛無主義是一種不加分析地全盤否定一個民族的文化、思想的錯誤理論。民族虛無主義表現為對包括道德在內的傳統文化,不是采取一分為二的、辨證的方法加以思索和分析,而是用形而上學的態度全盤否定。認為中國傳統道德從整體上來說在今天已經失去了價值和意義,不能滿足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需要,必須從整體上予以否定。同時,民族虛無主義思潮把中國落後的原因歸結為幾千年的傳統文化,極力鼓吹西方資產階級文化,頌揚西方資產階級的所淆“民主”、“自由”和“人權”,甚至推行“全盤西化論”,企圖把西方的文化思想、科學技術、政治態度、道德觀念,全盤移植到中國來。其主要目的就是要以西方個人主義為中心的價值觀來反對社會主義集體主義價值觀,以西方的意識形態來代替社會主義意識形態。這是一種極其錯誤、極為有害的思想。

以上這兩種思潮都是錯誤的,都割裂了共性和個性、抽象和具體、一般和個別、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關係。複古論在對待中國傳統道德的問題上,隻承認其一般性、普遍性而否定其個別性和特殊性,把傳統的東西與現代的事物完全等同,這實際上是否定道德的曆史和發展。虛無論則隻承認中國傳統道德的個別性、特殊性,而否定中國傳統道德的一般性、普遍性,這實際上也就割斷了道德的曆史繼承性。

二、對待傳統道德應去其糟粕取其精華

在對待傳統道德問題上,我們一方麵要看到,傳統道德中凝結著、包含著有利於新事物成長的積極因素,有著新事物賴以形成和發展的基礎。一切新的文化和道德,都不是也不可能是憑空產生的,在一定意義上講,沒有對過去傳統的繼承,新的意識形態、新的道德就不能更好的發展。另一方麵,在曆史發展過程中,傳統道德又總是同維護封建等級製度,同舊的宗法倫理關係相聯係,往往是精華和糟粕相互複雜地交織、融合在一起的。所以,我們“必須將古代封建統治階級的一切腐朽的東西和古代優秀的人民文化,即多少帶有民主性質和革命性的東西區別開來”。對曆史的東西不僅要加以區別,而且“學習我們的曆史遺產,用馬克思主義的方法給以批判的總結,是我們學習的另一任務。我們這個民族有數千年的曆史,有它的特點,有它的許多珍貴品。對於這些,我們還是小學生。今天的中國是曆史的中國的一個發展;我們是馬克思主義的曆史唯物主義者,我們不應當割斷曆史”。那麼,應該用什麼樣的態度對待道德遺產?正如毛澤東說的:“清理古代文化的發展過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華,是發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條件;但決不能無批判地兼收並蓄”,“如同我們對於食物一樣,必須經過自己的口腔咀嚼和腸胃運動,送進唾液,把它分析為精華和糟粕兩部分,然後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華,才能對我們的身體有益,決不能生吞活剝地毫無批判地吸收。”毛澤東同誌的以上論述,闡明了馬克思主義的正確態度。對待包括道德傳統在內的曆史遺產,既不能全盤否定,也不能全盤肯定,而應該批判地繼承,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三、對傳統道德應揚棄和改造

對傳統道德進行揚棄和改造,使之升華,是實施道德遺產批判繼承的原則。從社會現實和社會進步出發,依據優秀道德遺產的原有之意,加以引申和改造,使之成為適合現代社會需要的道德。把原本屬於舊道德中的內容改造成為新道德的成分,這是跨越,是轉換,是借助於新道德的新生和前進中的複歸,不是新瓶裝陳酒,而是脫胎換骨的改造。如劉少奇同誌在《論共產黨員的修養》中,引用了孔子“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這句話,並賦予了共產主義道德的新內容,即一個有很好的共產主義道德的共產黨員,應該有堅定的無產階級立場,“能愛人,能惡人”,對一切同誌、革命者、勞動人民忠誠熱愛,無私幫助,平等對待他們,不因自己的利益而危害他們中的任何人。事實上,以往道德中的某些積極因素,甚至是可以直接改造成為社會主義道德構成因素的,比如《大學》裏強調的“慎獨”,意思是在無人監督的情況下,也要表裏一致,嚴守本義。社會主義事業更是需要嚴格要求自己,忠於職守,兢兢業業對待工作的“慎獨”精神。另外,還有一些為了維護正常的社會生活秩序而提出的,如“勿偷盜”,遵守公共秩序,救死扶傷等起碼的公共生活規則。至於勞動人民中形成的優良道德傳統,更是取之不盡。這一切曆史上的優良道德遺產,經過馬克思主義的揚棄和改造過程,是可以為社會主義道德建設服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