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推崇“仁愛”原則和人際和諧。
中國傳統倫理思想一直尊重人的尊嚴和價值,崇尚“仁愛”原則,主張“仁者愛人”,強調要“推己及人”,關心他人。儒家倫理思想的創始人孔子,以“仁”作為自己倫理道德思想的核心。在中國倫理思想史上,“仁”這個概念,雖然早已存在,但孔子第一個把“仁”同“愛人”聯係起來,即把“愛人”作為“仁”的一個根本要求,從各個方麵對“仁”作了全麵的闡釋。“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這是從積極方麵立論,認為在人和人的相處中,特別是當人和人之間發生矛盾時,應當以自己的欲望、情感、意誌、追求等方麵,設身處地地為對方考慮,這樣,人和人之間就能夠增強理解,就能夠相互體貼和相互幫助,人和人之間的矛盾,也就更容易化解了。孔子還從消極方麵立論,認為在人和人的相處中,應當盡量不要損害別人,力求不妨礙別人的利益,凡是自己不願意別人施加於自己的一切事情,自己都應當自覺地不加於別人的頭上,以免使別人受到傷害。墨子從人和人之間相互尊重和功利原則的角度,提出了“兼相愛、交相利”的重要思想。他認為人和人之間的一切矛盾、糾紛、禍亂,都是由於“虧人而自利”的利己思想所引起,即“不相愛”所引起的,因此,人應當“愛人若愛其身”。墨子認為,愛人和被人愛,是相互聯係的,“愛人者,人必從而愛之,利人者,人必從而利之”。孟子又進一步提出“仁”就是“人”,就是“人心”。他以“良知”、“良能”和“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出發,認為人之所以異於禽獸,最根本的區別,就在於人有著與生俱來的對他人的同情、憐憫、關心和慈愛之心。孟子強調“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認為在人和人的相處中,應當推己及人,推恩及人,“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無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過人者無他焉,善推其所為而已矣”。孔子和孟子有“關愛”人的思想,可以說是中國古代早期的一種人本主義思想,是自覺考慮到整個人類的生存和發展的一種人本主義。孔子和孟子都認為,隻要能發揮、擴充這種對人類的同情和慈愛,就可以使家庭和睦,使整個社會得到更加和諧的發展。“仁”不但是一種處理人際關係的早期人本主義思想理論,而且又是實行這一人本主義思想理論的方法論原則。既然所有的人都屬於同一個類,他們在最基本的方麵,就必須有著共同的情感、欲望、要求和誌趣,因此,隻要拿自己作比喻,就能夠真正實現對人的同情與愛護,就能夠真正實現“愛人”的目的。孔子說的“能近取譬,可謂人之方也已”,孟子說的“善推其所為”,就是對這一方法論言簡意賅地概括。中國傳統倫理道德中的這一人本主義原則,在長期的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中,往往為剝削階級所利用並成為麻痹勞動人民維護統治階級利益的思想工具。但是,以總的社會效果來看,這一人本主義思想,在長期的曆史發展中,對於協調家庭、社會的各種人際關係,應當說,仍然發生著一定的積極作用。中國傳統倫理道德中的這一人本主義原則,以特有的民族形式,隨著中國社會的發展而不斷發展。從孔子的“仁者愛人”,到孟子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再到宋代張載的“民胞物與”,發展到明清之際黃宗羲的啟蒙主義思想,說明這種人本主義原則在社會發展中,既能夠成為協調社會人際關係的一種思想,又能夠由強調人民的利益而成為社會變革的一種力量。幾千年來,中國人始終與人為善,推己及人,建立了和諧友愛的人際關係;始終互相交融,和衷共濟,形成了團結和睦的大家庭;始終親人善鄰,協和萬邦,與世界其他民族在平等相待、互相尊重的基礎上發展友好合作關係。推崇仁愛原則、崇尚和諧、愛好和平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和高尚品德。
3.提倡人倫價值,強調個人在人倫關係中應盡的道德責任。
《尚書》中就提出了“五教”(父義、母慈、兄友、弟悌、子孝)(《尚書·堯典》),確立了以家庭為本位、以血緣為紐帶的五種人倫關係道德要求。孔子進一步提出了封建社會中最基本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原則,認為“君”和“臣”都應當按照自己的社會地位去履行自己的義務。“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進一步規範了君臣之間相互關係中各自應有的態度。對於君臣之間的關係,墨子以“兼愛”出發,強調人倫關係的各方,都要盡力履行自己的責任。他認為“為人君必惠,為人臣必忠,為人父必慈,為人子必孝,為人兄必友,為人弟必悌”,對中國自西周以來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悌的思想作了進一步的發揮。孟子提出“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之視君如寇仇”,認為君和臣都有其應當履行的道德義務,如果國君不能對臣下盡自己的義務,就會受到臣子的嚴厲報複。孟子還提出了“父子有親、君臣有義、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夫婦有別”的五倫關係,並提出了處理這些關係的原則,對維護封建社會中人際關係的和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對於“五倫”關係中維護封建等級關係的糟粕,我們必須加以摒除,但對其中的合理因素,應當加以批判地吸收。父母子女之間、上級和下級之間、丈夫和妻子之間、長輩和幼輩之間、朋友和朋友之間,都應該根據社會主義的新興人際關係,建立起新的道德原則,對於五倫關係中的父子有親、長幼有序和朋友有信等,如能賦予符合時代要求新的意義,對於維護和改善社會主義社會中的人倫關係,仍有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