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2)(3 / 3)

5.重視道德踐履,強調修養的重要性,倡導道德主體要在完善自身中發揮自己的能動作用。

重視修養踐履,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強調道德主體在完善自身中的主體能動作用。中國曆史上的儒、墨、道、法各家都認為,在樹立起崇高理想、信念和道德人格的同時,最重要的就是要奮發誌氣,切磋踐履,養心修身,變化氣質,以達到最高的理想人格目的。孔子認為,如果一個人立定誌向,要成為一個有道德的人,他就不會再做任何不道德的事。他說:“荀誌於仁矣,無惡也。”孔子特別強調道德主體的能動作用,他說:“有能一日用力於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認為“仁”這一最高的道德品質和道德境界,對我們來說,並不是遙遠而不可達到的,隻要我們能夠堅持不懈地修養,就一定可以達到這種最高的道德境界。孔子認為,人們之所以不能夠達到道德理想的最高目的,主要是因為我們由於種種原因半途而廢不能執著追求的結果。墨家也非常強調“修身”,強調“察色修身”和“以身戴行”,注意社會環境對人的道德品質的影響,把“所染”作為道德修養的重要環節。中國古代的許多思想家,在提出道德境界的理論時,也認為人們的道德境界有著不同的層次,在達到理想的道德境界時,也必須要經過不同的階段。但他們都一致強調,人們應當沿著不同階段的不同要求,一步一步地向上攀登,直至最終達到道德的高峰。

為了達到道德的理想境界,中國傳統道德強調要“克己”、“內訟”、“養心”、“慎獨”,強調“誠意”、“正心”、“修身”、“齊家”,強調對自己道德品質的嚴格要求。孔子說:“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三人行必有我師”、“見善如不及,見不善為探湯”。孔子的學生曾參說:“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而不習乎?”強調每天都要對自己的思想進行反省檢查,以求在道德上能夠不斷地進步。孟子講“養性”、“養氣”,認為通過自己“持其誌”的修養功夫,可以涵養成一種“塞於天地之間”、“至大至剛”的浩然正氣。一個人隻要有了這種“至大至剛”的浩然正氣,就能夠經得住各種考驗,就可以臨危不懼,做到“殺身成仁”、“舍生取義”。宋明理學家們,更加重視修身養性的各種功夫,他們從不同方麵,論證了“省察克治”、“操存夜氣”、“懲岔窒欲”、“靜坐持修”以及“居窮敬理”、“先立乎其大”等思想,這對於增強人們道德修養也有重要的作用。他們還特別注意到道德知識和道德行為的關係,認為道德理論和道德知識同一般理論和知識不同,它要求人們必須親身去踐履這些理論。宋代的思想家朱熹強調“道問學”和“尊德性”的統一,他根據《中庸》中的“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的思想,認為“修身之要”就是要“言行忠信篤敬,懲岔窒欲,遷善改過”。明代思想家王陽明認為,人們的道德理論、道德意識,必須與自己的道德行為相一致,因此,“言行一致”、“篤實躬行”就成為道德修養的根本要求,他認為“知而不行,隻是未知”,反對道德理論同道德行為的背離。

以上五個方麵,是對以儒、墨、道、法等各家的中國優良道德傳統的基本概括。從這五個基本方麵出發,中華民族的優良道德傳統,又衍生出許多德目,並已為廣大人民群眾所熟悉,如謙虛謹慎、戒驕戒躁、愛國愛民、廉潔奉公、嚴於律己、寬以待人、艱苦樸素、勤勞節儉、孝敬父母、尊老愛幼、誠實守信、尊師敬業等,都一直為人民所傳頌並奉行,應當在今天繼續得到發揚。除了這些具體的,還形成了剛健有為、自強不息、殺身成仁、舍生取義、仁民愛物、奮發圖強的人生哲學和人生態度。中華民族在長達幾千年的曆史發展中,雖然經曆過無數患難與困苦,但終能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應該說,這是同中國的傳統文化,特別是優良傳統倫理道德的作用分不開的。

正確對待中華民族的道德傳統

中華民族的道德傳統是一個矛盾體,具有鮮明的兩重性。屬於精華的部分,表現出積極、革新、進步的一麵;屬於糟粕的部分,則表現出消極、保守、落後的一麵。正確對待中華民族道德傳統,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既不能全盤肯定、全麵照搬,也不能全盤否定、全麵拋棄。要看是否有利於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是否有利於建設和形成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德體係,是否有利於維護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要通過分析、鑒別、取舍和改造,剔除那些帶有明顯的階級和時代局限性的成分,繼承和弘揚優良的道德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