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道德是在繼承和弘揚優良道德傳統的基礎上不斷發展和進步的。中國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道德資源十分豐厚。中國傳統道德是中國曆史上不同時代人們的行為方式、風俗習慣、價值觀念和文化心理的體現,是中國古代思想家對中華民族道德實踐經驗的總結、提煉和概括。
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的思想內容
中國素以文明古國、禮儀之邦著稱於世,重倫理、講道德,並由之而構成的優良道德傳統,乃是中國文化精髓之所在,也是中國文化的核心內容。中華民族在長達數千年的曆史發展中,形成的優良道德傳統內涵豐富、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生命機體中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是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精神財富,是我們建設社會主義道德的豐富源泉。
一、中國傳統倫理道德思想
中華民族的傳統倫理道德思想,主要是指中國古代思想家提出的關於如何為人處世的道理。它是在長期社會實踐中凝聚而成的道德心理、道德觀念、道德準則、人生理想和道德學說的總和。它大致經曆了先秦時期、漢唐時期、宋元明清時期和資產階級時期,形成了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四大流派。
(一)世代奉行的道德經典
中國倫理道德思想發展的初盛時期是先秦時期的儒家思想。儒家倫理道德思想的創始人是孔丘,他是中國古代道德倫理的奠基人,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由他開創的儒家學派在曆史上發生過深遠影響,被曆代統治者尊為“大成至聖先師”。孔子的言論思想集中體現在《論語》一書中,後經曆代思想家為《論語》作注,從孔子的《論語》不斷地變為其他人的《淪語》,其中貫穿了“古為今用”的基本精神,使孔子思想得到了發展,也是《論語》內在生命力的體現。孔子全部思想的核心是“仁”,“仁”既是孔子理想中最高的政治原則,又是最高的道德準則。孔子說的“仁”,其意義非常寬泛,它包括了忠、恕、孝、悌、智、勇、寬、信、敏、惠等道德觀念,“仁”是孔子思想體係的核心,是儒家道德的總括詞。孝悌、忠信、中庸、忠恕、恭寬、信敏惠、溫良恭儉讓等,都是“仁”的派生物和具體表現,都可以從“仁”這裏得到說明。並且,還建立了以“仁”為核心的道德原則和道德規範,宣傳忠君孝親,要求人們去私為公,履行自己的各項道德義務。“仁”也是儒家所追求的最高思想和道德境界。孟子一生以繼承孔子學說為職誌,極力弘揚“親親愛人”、“推己及人”的仁愛思想,主張行“仁道”,施“仁政”,認為不仁不義的君主不能算君。他還認為人都有天賦的“良知”、“良能”,人性生來是善的,有仁、義、禮、智“四端”,隻要充分發揮人性中的善端,就能“知天”,“上下與天地同流”。他還提出一套修養方法,即“不動心”,“求放心”,“養浩然之氣”,他提出以“仁義”來維護統治者內部的秩序。孟子道德思想的精髓是“性善論”,“仁義”是最高道德。孔子的道德思想經過孟子的發揮,成為封建社會的統治思想。從宋朝起,孟子也獲得了僅次於孔子的“亞聖”地位。荀子是先秦諸子中最後一位大師,對各派學說都有所繼承和評論,在儒家中推崇孔子。他的宇宙觀是唯物主義的,從唯物主義方麵繼承了孔子的倫理學說。他和孟子相反,主張“性惡論”,“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認為人之性“好利”、“疾惡”、“好聲色”,若聽其發展,就會產生暴亂,必須以“禮儀”加以教化。他認為“禮者,法之大分,類之綱紀也”,由此建立了禮法兼治的政治觀。荀子還提出了“修誌意,正身行”的修身原則。他在《修身》篇中,著重說明了修身的道理、方法、意義等,教人們修身、養善、活氣、養心、內省自律,做個有知識、有道德的君子。以上是先秦時期以孔孟為核心的儒家道德思想梗概。
與儒家學派對立的是墨家。墨家學派的創始人是墨翟,最能代表他理論道德思想的著作是《墨子》,其核心思想和最高原則是“兼愛”,“兼愛”就是愛一切人。他認為“天下”的根源就是“不相愛生”,如果人與人相愛,就不會互相篡奪,就不會彼此傷害。因此,他提出“兼相愛,交相利”的主張,用這種方法來去掉社會的怨恨禍亂。他為了推行“兼愛”的主張,提出三條愛人的標準或條件,即“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財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勸以教人”。墨翟把“兼愛”原則推而廣之用在設官治事、行政管理、國與國之間的關係以及生活上,就是所謂“尚賢”、“尚同”、“非政”、“節用”、“節葬”、“非樂”等思想。他的“兼相愛”是以“交相利”為基礎,把愛和利,道德和利益結合起來,人與人之間平等、友愛,在交往過程中必須實行“相利”的原則。
道家是以老子和莊子為代表的學派。道家學派由老子創立,經過莊子的發揮達到全盛,與儒墨鼎足而立。道家的倫理思想是傾向於消極、遁世的。老子寫下了講道德的文章五千字,就是人們所說的《道德經》,也就是《老子》這部書。《老子》是道家的主要經典,集中體現了老子的道德思想。老子倫理思想的核心是崇尚自然無為,清心寡欲。他提出了“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的主張,並把“欲”和“知不足”看成是社會的最大禍患,還提出不爭,頌揚柔弱。他認為無知才能無欲,無欲才能不爭,不爭才能無憂。老子的“無為”思想,反映了當時統治者的無力,企圖以“無為”緩和尖銳的社會矛盾,是消極、沒落的奴隸主階級的道德意識。在老子的倫理思想中,也提出了一些有積極意義的思想和道德規範,如“民若恒且不畏死,奈何以殺懼之也”,還有慈、儉、謙虛、去甚、去奢、知足等,老子的倫理思想對後世影響很大。莊周推崇老子學說,繼承並發展了老子思想。他崇尚自然無為,把任其自然、無所作為看做是道德的最高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