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講究運用語言藝術
人際交往離不開語言的運用,語言可以說是人際溝通的最直接媒介。因此,交往過程中“語言”的運用至關重要。有很多同學交往有困難或障礙就是由於“不會說話”而造成的。成功的社交要講究語言藝術,主要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麵的問題:
第一,要善於聆聽。成功的交際者往往是一個善於“聆聽”的人,而不是一個人們通常以為“能說會道”的人。一個善於與人交往的人往往是一個優秀的聆聽者,因為很少有人會忽視別人專心聽講給予的暗示性讚美,從而會對對方(聽講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和好感。反之,如果隻知道一味表現自己,輕易打斷別人的談話,隻顧自己滔滔不絕地表白;或者對方說話時左顧右盼,心不在焉,都會影響交往的氣氛和效果,給人留下不太好的印象。
第二,要善於“說話”。成功的社交,說話要態度誠懇、熱情、適度,談話要認真、謙虛、坦率、熱忱,但也要適度,避免給人以恭維、虛情假意或驕傲、主觀武斷之感。另外,措詞要恰當,表情自然,學會用準確、清晰、流暢、文雅的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思想。同時在雙方的交談中不斷尋找話題,通過提問等方式激發對方談話的興趣,避免出現“冷場”,也要避免談枯燥和對方不熟悉、不感興趣的話題。說話要掌握好分寸,而且對於不同的交談對象要區別對待,分清時間和場合,注意語言表達的效果,照顧在場的每一個人,尤其是沉默的人。最後,風趣、幽默的談吐可使交談變得輕鬆愉快,氣氛活躍,但講笑話要注意場合,並且不能有損別人的自尊心。
第三,用好無聲語言。人際交往中除了口頭語言,人的麵部表情、手勢、體態等無聲的“身體語言”也能傳情達意,從而對語言溝通產生重要的輔助表達作用。因為表情是一個人心理狀態的外在表現,一個人的喜怒哀樂等情緒情感往往會通過他的表情不自覺地透露出來。與人談話的表情要專注,尤其是眼睛,它是一個人“心靈的窗戶”,最能反映出一個人的心理變化,因而與人談話時目光應適時地注視對方,不能遊移不定、東張西望,那樣既不禮貌,也容易傷對方的自尊心。其次是手勢要得當,體態優雅。恰當的手勢也是表情達意的有效方式,運用得好可以增強口頭語言的表達效果,並形成一種個人魅力,但也要恰到好處、順其自然。不能過於頻繁或過分誇張,以免給人以華而不實之感。另外,與人交往時還應注意保持適當的空間距離,過近會給人一種不自然、不安全感,過遠則容易產生疏離感和陌生感。
(四)學會讚揚和批評的藝術
恰當、有效地運用讚揚與批評,是人際關係中的一個重要問題。用得好,會加深理解,增進友誼;用得不好,則會適得其反。
恰當的讚揚能調動人的積極性,釋放出一個人身上的能量。有人說過這樣一句話:“讚揚能使贏弱的軀體變得強壯,能給恐怖的內心以平靜與依賴,能讓受傷的神經得到休息和力量,能給身處逆境的人以務求成功的決心。”因此,真心誠意,適時適度地讚美對方,往往有效地增進彼此的吸引力。
一般而言,交往中應多用讚揚,少用批評,因為讚揚是積極刺激,而批評是負麵刺激。但也並非不能批評,有些時候,恰當、正確而適時的批評還會給人際關係帶來意想不到的積極影響。那些在是非、原則性問題上一味遷就、迎合別人的人,不見得就因此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關鍵在於以什麼樣的方式去開展批評。
批評要就事論事,恰如其分,要本著與人為善的目的;批評要注意場合,不要傷別人的麵子;批評要講究方式、方法;批評要想奏效,必須盡量減少對方的防衛心理,從肯定成績人手,使其在感情上接納別人;批評的措詞要委婉,也要因人而異。總之,真心誠意、實事求是的批評並不會阻礙人際關係,反而有助於增進友誼。
(五)注意擺脫困境
我們在社交場合難免會遇到自己或對方說錯話、做錯事等令人尷尬、難堪的場麵,有些人往往因不善於應付社交中出現的“困境”而使交往陷入僵局,或使自己變得很被動,丟了麵子還撿不回來。因此,掌握一些在交往中擺脫“困境”,化解“危機”的技巧對提高交往效果十分有益。交往中發生意外情況時,一定要坦然處置,不要驚慌。交往中如果別人對你發生誤會,就應當及時解釋清楚,講清實情。當別人問到你不願回答的話題或言語失態,出現尷尬,不妨借助幽默擺脫困境。當聚會中有人話中帶刺,但又未指名道姓,為了避免矛盾激化,佯裝不知。總之,擺脫社交困境的方法很多,運用時要因人因時而異,區別不同情況采取不同的應對方法,隻要能做到隨機應變,一切問題都會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