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培養健康的交往心理
要建立良好和諧的人際關係,除了遵循基本的交往原則外,還要有正確的心態。要努力克服交往中的心理障礙,以培養健康、積極、樂觀、向上的交往心理。
(一)調整人際交往中的心理態度
個體在交往中的心態,即對自己、對他人的評價,對雙方交往關係的態度和看法將直接影響到交往的模式和效果。在交往中,無論對自己還是對他人,過高或過低的評價都會阻礙正常人際關係的發展。經驗證明,對自己和他人在交往關係中的恰當認同是人際交往獲得成功的前提,換句話講,適度的自我價值感是良好人際關係的基礎。所謂“適度的自我價值感”有兩層含義:一是意味著個體有健康、正確的自認,能體驗到自己作為一個獨特的個體而存在的價值;同時也意味著伴隨這種自我價值感而來的是對他人獨特價值的理解、認可以及對他人的尊重。這是平等交往的心理基礎,是每個人在交往中應有的心態。
對此,美國社會心理學家愛利克·伯奈進行了研究,他依據個體在交往中對自己和他人所持的不同心理態度,提出了四種人際交往的心態模式:
第一種:我不好——你好,我不行——你行。
第二種:我好——你不好,我行——你不行。
第三種:我不好——你也不好,我不行——你也不行。
第四種:我好——你也好,我行——你也行。
前三種人際交往的心態模式都會阻礙人際關係的正常發展,並且不利於心理健康,因而是不可取的。成熟、健康的人際交往心態模式應該是第四種,這種心態的特征是能充分體會到自己的價值與尊嚴,相信自己擁有很大的潛力,對生活的價值有著恰當的理解,相信自己,也相信他人,愛自己與愛他人是統一的。也許他們自身並非十全十美,但他們能客觀地認識自己和他人;他們善於發現自己、他人和生活的光明麵,從而使自己能保持一種積極、樂觀、進取、和諧的精神狀態。
(二)克服交往中的心理障礙
要樹立健康的交往心理,除了保持正確的交往心態,還要努力克服人際交往中經常出現的一些心理障礙,進行積極的自我心理調適,這一點很重要。
第一,孤僻心理。孤僻就是不合群。性格孤僻的人,他們總是與人保持一定距離,緊閉自己心靈的大門,整天生活在一個自我封閉的天地裏,以避免傷害。改變孤僻心理的根本出路在於培養對生活、對人生的熱情。有意識地去挖掘和體驗生活中美好的事物,要以心換心,學會以熱情的姿態待人,逐步開放自己的心靈,並在集體生活中培養對生活的興趣,增加對生活的熱愛,樹立正確、積極的交往心態。
第二,自卑心理。表現為對交往缺乏自信,想象失敗的體驗多,不敢主動與人交往。自卑心理是影響交往的一大障礙。克服自卑首先要在認識上進行積極的自我心理暗示,樹立“天生我才必有用”的信念。心理學的研究表明,成功者的心聲是“我行”,失意者的心聲是“我不行”。因此,要想辦法改變過低的自我評價。其次就是必須有勇氣行動。一般先從容易做到的人手。比如在人前講話,可以有意識地先在同學、朋友和熟人麵前“演練”,然後再爭取在大庭廣眾麵前講話,做到鎮定自若,從容不迫。
,不卑不亢。交往中有時也需要做出適時的退讓,以滿足雙方的需求,但要有一定限度,否則便會適得其反。其次在行動上勇於改變自己怕人、怕事的風格,抬起頭來走路,挺起胸來做人。有意識地改變以往與人交往時的膽怯心態和行為,變被動為主動。
第四,嫉妒心理。嫉妒是由對比或競爭而產生的一種不如人而又不服氣的複雜情感,表現出惱怒、羞愧、怨恨、不滿等不良情緒反應。輕微的嫉妒,給人一種壓力和向對方學習並超越對方的動力,催人拚搏、奮進;而嚴重的嫉妒帶來的更多是焦慮、不滿、惱怒和敵意,不是奮起直追,而是尋找對方的疏漏和不足,或將對方的成功歸因於外部條件,通過詆毀對方達到自我心理上的暫時平衡,因而成為個人健康成長和人際交往中的嚴重障礙。克服嫉妒一方麵要從增強自信心人手,相信自己有能力趕上別人;另一方麵,更重要的是調整確認自我價值的方式。心理素質好,交往水平高的人往往是以內在標準來確認自我價值。因為能夠表現一個人價值的方麵很多,衡量一個人價值的標準也各不相同,每個人都有優勢,也有劣勢,因而,簡單地與別人比較往往會導致片麵的結論。所以,通過自我定向來衡量自身的價值,就會從根本上消除虛榮心理和嫉妒心理。
第五,恐懼心理。不少人特別有不少的青年學生在交往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著“社交恐懼”的問題。其主要表現是害怕見陌生人,有的還害怕見熟人,尤其是在眾人麵前或有異性在場的情況下,更顯得緊張、焦慮、局促不安,說不出話,或說話僵硬、不連貫。社交中的恐懼心理使人際交往難以正常進行,克服社交恐懼心理並不是十分困難的事情,隻要樹立自信,打破自我禁錮,在人麵前勇敢地抬起頭來,就一定能改變。可以有意識地逼著自己去一一麵對自己害怕的社交場合,直到有了成功的體驗為止。總之,麵對社交恐懼,不要逃避,隻要正視它,就一定能克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