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構建和諧人際關係(1)(3 / 3)

三、人際交往與人際關係的辯證關係

人際交往是指人與人之間通過一定的方式進行接觸,從而在心理上和行為上發生相互影響的過程。人們在社會生活中相互認識,相互了解,交換思想感情、經驗和技能的活動都屬於人際交往的範圍。交往的方式有直接交往和間接交往、正式交往和非正式交往、單向交往和雙向交往等。人際交往作為一種社會現象有兩個特點:一是交往雙方互為主體;二是交往雙方行為互動,即在影響他人的同時也在接受他人的影響。

(一)人際交往與人際關係的區別與聯係

人際交往是人的一種社會活動基本行為。人們在社會共同生活中,通過交往,溝通信息、交流感情、協調行為,形成了戰勝和改造自然的生產力,在相互活動的過程中,又形成了一定的生產關係。另一方麵,在人與人的交往中,產生、發展、豐富了語言,形成了眾多的社會角色和社會規範,產生了獨特而穩固的文化傳統,表現出了不同人的思維方式、意誌品質、情感意念,這都是人際交往過程中構成人際關係的動態表現,是建立和實現人際交往的手段和途徑,沒有人際交往就不可能有人際關係。

人際交往是一種動態的實踐過程,它反映的是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影響和作用,即交往的過程;人際關係是人們通過交往而形成的一種現實關係,它反映的是人與人之間相互影響與作用的具體狀態,即交往的結果。二者含義雖有不同,但聯係十分密切。一方麵,二者相互依賴。人際交往是人際關係的前提和手段,隻有通過交往才能形成人與人之間或遠或近、或親或疏的心理關係。人際關係又是人際交往的起點和依據。在交往過程中,必須根據現實的人際關係采取適當的交往方式。另一方麵,二者又相互作用。人際交往的程度決定著人際關係的狀態,而人際關係的狀況又反過來製約著人際交往的深度和廣度。決定著交往的內容和特點。因此,人際關係與人際交往是辯證統一的,密不可分的。

(二)人際交往對人生的意義

人際交往不僅對社會的發展有積極意義,而且對每一個個體的發展有著更為重要和直接的影響。人際交往的人生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1.人際交往是個體生存的保障。人際交往與人際關係首先是出於人類生存的需要,它是保障個體生存的重要條件,每一個個體一生無時無刻不在與他人進行直接或間接的交往。最初是與父母親人的交往。血緣關係作為一種天然的、最基本的人際關係,從一個新生兒呱呱墜地之日起就開始發生作用。嬰兒需要母親的喂養,需要母愛,盡管是出於本能,但已成為個體在家庭這一基本社會形式中的最初的交往活動。如果離開這種交往,個體就不能生存。隨著年齡的增長,個體的交往範圍不斷擴大,交往的內容逐步深化,對於人生的意義也就顯得廣泛而深刻。

2.人際交往是加速個體社會化進程的重要因素。人的社會化必須在社會交往中進行和實現。人際交往是一個人成長與發展的基本要求。個體從小到大,就是通過與不同人的交往與互動,逐漸學到各種知識、技能、社會規範與要求,完成從一個自然人到社會人的轉變,實現社會化的。在與人交往中逐步從家庭到社會的交往實踐中積累和深化了社會生活經驗,肯定了某些符合社會要求的行為而減少了另外一些不受歡迎的行為,學到了適應社會生活所必需的知識、技能、態度和社會倫理道德規範等,逐步擺脫了以自我為中心的傾向,意識到別人的價值和社會集體的存在,養成了遵守法律與道德規範的習慣,從而自立於社會,成為一個成熟的、社會化了的人。這些無一不是通過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與互動來實現的。因此,離開人際交往,社會化的實現便無從談起。

3.人際交往活動是個性發展和完善的條件。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個性除了受先天遺傳因素的影響之外,更重要的是受後天環境的影響。大量的研究和社會實例也證明,如果一個人從小生活在一個和諧、幸福的家庭,父母感情融洽,關心愛護孩子,教育得當,家庭與外界保持著良好的接觸,孩子從小感受到的是人間的溫情、愛、尊重和關懷,那麼,他的個性就會向樂觀、開朗、真誠、熱情、善良的方向發展。相反,如果一個人從小生活在充滿矛盾衝突的環境中,家庭缺乏溫暖與關懷,外界更多的是歧視與白眼,他的個性就會向自卑、懷疑、冷漠、嫉妒甚至仇視社會的方向發展。對於大學生來講,個性尚未完全成型,仍具有很大的可塑性,積極的人際交往,良好的人際氛圍,有助於個性的發展與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