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構建和諧人際關係(1)(1 / 3)

人生的內容是由複雜多樣的社會關係和社會活動構成的。個人與社會不可分離,社會是個人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個人是構成社會的前提。每個人在社會生活中都要與他人打交道,與他人結成各種各樣的關係,個人與他人的關係是每個人都必須麵對的,是人與社會關係直接而具體的體現。明確個人在與他人關係中的定位,促進個人與他人的和諧,才能為實現人生價值創造良好的環境條件。

人際關係概述

人際關係就是指人們在共同生活中,為尋求滿足各種需要而建立起來的相互之間的一種特殊社會心理關係。人作為獨立的個體存在,有維持個體生存和發展的基本需要。但是,人的需要的滿足,隻能憑借一定的社會關係,通過一定的社會方式實現。因此,人的存在是一種社會的存在。在生物本能上,人隻有在社會中才能獲得生命存在和延續的條件;在自身價值的實現上,也隻有在社會關係中才能找到途徑和可能。每個人在社會中生活,都要和他人進行交往,都要和社會發生聯係。人的生存有各種需要,而這些需要隻有在社會的各種相互交往關係中才能得到實現和滿足。

一、人際關係基本的理論

(一)馬克思主義的人際關係理論

馬克思認為,人際交往是一種“人類機能”。人類社會“不管其形式如何——究竟是什麼呢?是人們交互作用的產物”。交往在馬克思主義於理論體係中主要包含兩個方麵的含義。一方麵指“交互作用”,即“社會互動”,這是指人與人、人與群體、群體與群體之間,由於接觸、接近而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過程。另一方麵指“交流”,包括人們之間的物質、能量和信息的交換,這種交換為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提供了可能性。它是曆史發展的基本條件,是社會形成的基本條件,對社會曆史具有重大影響。另外,馬克思認為存在基本的需要是人際關係的基礎。第一,人的需要是人的本性。人的豐富多彩的、不斷提高的需要推動了人去從事新的生產活動,開辟新的生產領域。需要作為一種動力,促使人們產生各種各樣的動機,采取各種各樣的行動。這種無數次的循環往複,促進了社會與人際交往的發展與進步。第二,需要是社會性的。這種需要同人的社會地位、社會的生產力發展水平、人的宗教意識、道德信念、社會生活習慣、民族文化有著直接的聯係。另一方麵,人的需要表現為人滿足自己需要的方式具有社會性。第三.人隻有在勞動創造的過程中,才能夠自由地表現出自由的腦力和體力,並進行創造,這是人對自己存在價值的體驗,也是人與動物相區別的根本所在。因此,人的需要不僅在客觀上成為推動曆史發展的動力,而且具有強烈的主觀意識。正是這種主觀意識,決定了人們對於人際關係的建立和發展采取積極的態度及正確的原則。這就是馬克思主義關於人際關係的基本理論。

(二)西方學者關於人際關係的理論

其主要有兩種,一種是人際關係的交換理論。交換理論認為,人們之間的社會交往常具有一定的交換性。通過交往,雙方均從對方獲得某種報酬、回報或結果。這種交換不僅局限於金錢或物質,還可以是感情的或心理的。另一種是人際關係的相等性理論。該理論認為,人們對某一人際關係的評價是以這一關係對雙方是否都有益為原則的。就是說,人們不僅僅要考慮自己在這種關係中得到的和失去的是否相當,而且要考慮對方為這一關係所付出的代價和得到的利益如何,力求雙方在這一關係中的得失基本上處於平衡狀態。

二、人際關係的主要特征和類型

(一)人際關係的特點

人際關係有著自身的提點,特別是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和變化,人際關係具有社會性、時代性、多樣性和易變性等幾個方麵的特點。

人際關係的社會性。這是人際關係的根本屬性。人要生存首先要勞動,而勞動的過程不僅是同自然發生來往關係,而且要同其他人發生一定的聯係和關係。人與人之間的這種社會關係,影響和製約著人與自然的關係,同時,也影響和製約著人本身的活動。在現代社會裏,社會化程度越來越高,社會性的發展和變化滲透在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麵,包括物質活動和精神活動。人際關係的社會性也大大增強。

人際關係的時代性。變遷發展的社會,它在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麵的變化,必然滲透到政治關係、思想關係、倫理道德和法律關係之中,也必然要影響人們的價值觀念,改變著人際交往的內容,改變著人際關係的性質。當前,隨著技術革命信息化潮流,人與人之間通過互聯網、電話、電視的溝通加大,人際關係交往更趨於自由,人際關係更趨於平等,並且使人際交往更加頻繁,也更加變化多樣,交往主體的自主意識得到了加強。隨著市場經濟的發育,經濟交往在人際交往中的比重加大,物質利益在人際關係中的地位突出;隨著依法治國的加強,人際關係更加法製化,要求人們更多地依賴法律、法規來規範人們之間的交往,調整人們之間的關係,解決人們之間的各種糾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