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用文與文藝文相比較,它的用法有其個性,不同應用文種用語在“個性”之中還有個性。比如,同時公文,上行文、下行文、平行文的用語就有不同的特征和規範。再細一點,同是一個行文的方向的不同文種,其用語也有區別。如果在這些問題上含混不清,勢必影響行文效果。比如,有不少人在報告的結尾濫用“以上報告當否,請批複”、“特此報告,請批準”等語。其錯誤根源就是把“報告”與“請示”兩種上行文混為一體,違反了“報告”等用語的規範。
(四)聯係自己在應用文寫作實踐中的切身體會和具體事例進行教學
我曾在行政辦公室兼職工作多年,平時除教學外還從事應用文寫作,撰寫了許多通知、通報、報告、請示、總結、調查報告等各類應用文。這裏有成功的經驗,也有失敗的教訓,其中不乏“引以為鑒”的例子。因此,不論在講應用文的一般基礎知識,或者是常用應用文體的寫法時,我都盡可能地聯係自己的經曆或所見所聞的正反兩方麵的材料,這樣既避免了照本宣科地講理論知識,而使人覺得枯燥、乏味的毛病,又使同學們聽來覺得親切、自然、可信,有一定的吸引力,從而加深了對專業理論知識的理解,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例如在講到寫好總結必須積累好材料的準備工作時,我就聯係到自己平時養成了積累材料,並注意把材料分門別類地整理好的習慣以及必須掌握的及時、係統、全麵、優選、求新、持久等積累原則來講解,說明這樣做,一旦需要時,就可以有選擇地加以利用,從而省大量搜集材料的時間和精力,並不至於遺漏比較重要的材料。寫簡報,情況報告,通報這類應用文時,不需細描寫,環境渲染,氣氛烘托等手法,寫調查報告要有正確的思想指導,有了正確的指導思想,就像有架望遠鏡、顯微鏡一樣,既可遠矚,又可明察秋毫,從而正確地洞察、分析所調查的事物,並揭示客觀事物的本質,這是必不可少的一環。課堂上,我結合自己親身經曆的正反兩方麵的實例講授,學生反映聽了感到親切,有一定的說服力,並從中悟出了應該怎樣寫,不應該怎樣寫的道理。
我還聯係自己所見所聞的一些典型材料,如一份去車站接客的電報,對接客時間可有兩種理解;一項規定因用詞模棱兩可,使人無所適從;結合講解行文要周密、嚴謹,選用文種必須“對號入座”;用詞要準確、恰當,不要產生歧義;語言要凝煉、明晰,不要因省去幾個字而使意思模糊不清等道理。同學們感到這樣講解容易理解,有些例子簡直十分可笑,大家在笑聲中既受到了教育,又學到了寫作知識。
(五)加強寫和練的實踐環
學習應用文寫作理論知識,掌握了應用文寫作的基本要領,就會少走彎路,減少盲目性,但寫作是一種實踐活動,寫作方法和技藝的掌握,最主要的途徑,還是靠自己的實踐,即多寫多練。對於這一點,有些同學有些誤解,以為通過老師講解,學習了寫作知識,就能立竿見影地寫出高質量的應用文。為糾正這一片麵的看法,我在講理論知識的同時反複強調實踐的重要性,並以魯迅先生名言為證,他說:“做醫生的有秘方,做廚師的有秘法,開點心鋪的有秘傳……但是,作文卻好象偏偏並無秘訣,假使有,每個作家一定是傳給子孫的人,然而祖傳的作家很少見。”進而說明老師講課,充其量也隻能起到引路的作用——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徒弟,更重要的是要同學自己努力,勤學苦練,把知識轉化為能力,否則,就像學遊泳,不下水,學不會。我在教學中加強學生應用文寫作實踐的主要措施有:
一是撰寫各類文章,進行多種練習。按教學計劃,安排多次撰寫各類文體和多種諸如確定文種,修改評句等單項練習,並盡可能地詳細閱改,對存在的問題,或結合教學進行分析,或個別進行輔導,有些練習,如起草一份簡練又明確的電報,撰寫一件平時使用頻率較高的通知,修改一些囉嗦或帶有歧義的詞句,看起來比較簡單,但要寫好或改得準確、得體,卻也不那麼容易。對這些練習,同學們都很感興趣,也樂於修改。
二是開展課堂討論,共同分析研究,因為教學是相長的過程,結合講課,挑選一些有代表性的應用文,讓同學一起分析討論,集思廣益,共同修改,從而活躍了課堂氣氛,進一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第八轉變寫作觀念
一、發揮圖書館的作用
要轉變社會的寫作觀念,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想,首先,可由幾所學校牽頭,在全蘭州市中專掀起一場大型的關於讀書的宣傳和倡議活動,宣傳活動邀請政府、社會各界人士和新聞媒體參加,給予充分的報道,以引起政府和社會各界對讀書和學校圖書館建設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