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寫作前,往往需要教師的指導。教師麵對班集體進行指導,提出要求,明確重點,指導審題,拓展思路,提供必要的材料。有時,教師還需要指導學生進行觀察積累,指導他們做調查提問等。如,麵對目前社會對高文憑的需求,中專生一度陷入茫然、無助的狀態,很多同學因此自暴自棄——“60分萬歲,多1分浪費”,這種不良心理極讓人擔憂。因此,在議論文寫作訓練中,麵對這一現實,我進行了寫前指導,以《中專生該向何處去?》、《怎麼辦?》、《天生我材必有用》、《醒來吧,中專生》、《文憑與水平》、《一個人成功需要什麼》、《自尊與自卑》、《我自豪,我是一名中專生》、《千裏之行,始於足下》、《××的啟示》、《談中專教育》、《我眼中的中專生》等為題,先組織討論,然後讓學生充分去發揮,一是豐富了寫作的內容,二是達到了議論文訓練的目的,提高了寫作技巧;同時,解決了縈繞在他們心頭的“死結”,端正了他們的學習態度,為中專生的健康成長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第四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
從心理學角度講,學生的寫作情緒很大程度上受興趣支配。寫作興趣的激活,關鍵在於施教藝術,教師要竭力探求新穎的教學方法,擯棄呆板的教法,創設樂學氛圍,以激發學生興趣,實踐證明,凡是有深厚的寫作興趣和良好的寫作習慣的同學,其寫作能力遠遠超出沒有寫作興趣和良好的寫作習慣的同學。
因此,老師首先應下功夫改革課堂教學結構和教學方法,學習和借鑒各種教學藝術手段以激活學生對閱讀的興趣,然後在讀的基礎上進行寫作,使學生在滿足強烈的求知欲的同時享受到快樂。教師要全方位地提高自己的素質,不斷創新教法,創設民主和諧的課堂氣氛,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做一個學生學習的“導師”,努力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以下幾種方法是同行和我在多年的教學中總結出來的:
一、想像
在寫作活動中,想像是必不可少的。劉勰在《文心雕龍》中指出了想像的特點和作用:“寂然凝思,思接千載;消焉動容,視通萬裏。吟詠之間,吐納珠玉之聲;眉睫之前,卷舒風雲之色。”通過想像,能不斷提高學生的寫作興趣,調動學生寫作的積極性;同時,也可以提高學生選材構思能力,使表達內容更豐富,思路更開闊,形象更生動。
想像的方式很多,可以結合閱讀訓練,利用原材料進行擴寫、續寫等;也可以寫看圖作文,寫童話,寓言故事,科幻文章等。比如:
文題一:請根據《項鏈》的內容,合理想象瑪蒂爾德得知項鏈是贗品後所發生的事,寫一篇600字以下的小說。
文題二:根據生活的某些現象,構思一則寓言,請注意突出一個讓人深思的道理。
二、仿寫
仿寫是模仿現代文章範本進行寫作,其基本的心理結構是閱讀——模仿——寫作。學生仿寫有重要意義:首先,仿寫為學生寫作提供了一個剛好顯現在眼前,雖然不夠穩定,但尚清晰的文章映象,即為學生提供了示範文章作為參照,從而降低了寫作起始階段的難度。其次,仿寫可加強閱讀與寫作之間的聯係,在閱讀與寫作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梁。因此,在閱讀——寫作遷移的過程中,仿寫以中介身份,通過閱讀——模仿——寫作的模式,成為建立穩定的寫作認知結構的重要手段。另外,仿寫雖是模仿現代文章範本進行寫作,但它並不要求學生做到對示範文章的模仿準確無誤,惟妙惟肖,而是取其精要,有所創新。也就是說,仿寫的目的不在於模擬而在於創新,在於通過模仿示範文章的獨特風格,獲得創新意識,並寫出與示範文章相近但又不相同的有新意的文章。而仿寫本身也為文章寫作的創新提供了必備的條件。
因此,應鼓勵學生仿寫。通過仿寫名家名篇,如《荷塘月色》、《天山景物記》、《故鄉的榕樹》、《故都的秋》、《致橡樹》等,來提高寫作能力,實踐證明是一條激發學生寫作興趣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比如:
文題一:模仿碧野先生《天山景物記》的結構和語言,寫自己熟悉的、熱愛的《x×山景物記》。
文題二:模仿黃河浪先生《故鄉的榕樹》中寫景、抒情的方法,寫自己魂牽夢縈的故鄉的景物《故鄉的××》。
三、改寫
引導學生改寫,尤其是改寫課本劇,是一個很好的激發學生寫作興趣的方法。改寫的方式有很多,可以將一首詩歌改寫成一篇散文,將一篇散文改寫成一首詩歌,將一出戲劇改寫使之適合學生表演等,都是寫作學習的一種可取的方法。比如:
文題一:將詩人徐誌摩《再別康橋》中的“尋夢?”一詩改寫成一段散文,要求展開聯想和想像,加以擴充,字數不少於100字。
文題二:改寫曹禺先生《雷雨》中的選部分,然後由學生自己表演。
四、感受社會生活
感受社會生活包括感受家庭親情,關心鄰家友愛,體驗社區文化,參與社會活動等,概括地說,就是增加感性認識,升華理性認知,這裏不僅是“寫什麼”的問題,還要促使學生產生寫作的衝動,即“不吐不快”。
文題一:“感受家庭親情”,就是將那些在不經意之中被忽視的家庭親情活動的微瀾,再現於書麵作品,使對家庭親情產生重新審視的欲望,獲得嶄新的心理感受。
文題二:“關心鄰家友愛”就是打開自家的窗戶,讓視線落在鄰家女孩、隔壁男生、對門老人身上,學習欣賞、讚美、聆聽與關愛。這種視線的變化,事實上使一個人胸襟廓大、目光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