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蘭州市中專生寫作能力現狀調查與分析(2 / 2)

意誌是人自覺地確定目的並根據目的調配自身行為,克服困難,去實現預定目標的心理過程。在寫作活動中表現為自覺地運用各種寫作手法組織寫作,排除幹擾,集中注意力,堅持不懈地進行寫作的心理過程。意誌是寫作得以順‘利進行的保證。調查顯示,蘭州市中專生在寫作遇到不理解的問題時,隻有25%的城鎮學生和30%的農村學生能獨立思考,一段時間後再去請教他人;有28%的城鎮學生和17%的農村學生則等待教師講解,或幹脆放棄不管。意誌薄弱使學生不能堅持課外寫作,不能堅持獨立思考,不能堅持寫讀書筆記、寫日記,這種缺乏恒心的學習,其結果阻礙了寫作能力的提高。

(五)注意

注意是心理活動對一定對象的指向集中,它是心理過程的動力特征之一。蘭州市中專生在語文課堂上隻有7%的城鎮學生和11%的農村學生注意力集中,容易分散的為26%和21%。學生注意力分散的原因一是老師講課沒有吸引力,二是學生缺乏注意力。

(六)習慣

習慣是長期的經驗或反複訓練形成的一種固定的行為傾向。葉聖陶說:“什麼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養成良好的習慣。”寫作上的習慣,實際上就是形成一些“寫作定勢”,寫作能力形成的標誌是良好的寫作習慣的養成。調查顯示:蘭州市中專生有42%的城鎮學生和22%的農村學生在課外閱讀時沒有記讀書筆記的習慣。當寫作遇到困難時,有30%的城鎮學生和24%的農村學生自己去揣摩而不去查找工具書。學生沒有養成最基本的寫作習慣是寫作能力低下的一個原因。

三、環境因素

影響寫作的環境因素有家庭環境,學校環境,社會環境。

(一)家庭環境

家庭環境主要包括兩個方麵:一是家庭社會背景,如家庭的經濟條件,父母受教育程度及職業、家庭學習環境等。椐有關資料顯示,中專生有60%~75%來源於農村,經濟困難直接製約著家庭學習條件的改善,而家庭學習條件又製約著學生寫作能力的發展。調查顯示:隻有19%農村同學和28%的城鎮同學認為“家裏學習環境好”,而有24%的農村學生和10%的城鎮學生認為“家裏學習環境不好,沒有專門的學習場所,缺乏一些學習用具”。關於父母親的文化程度,隻有7%的城鎮同學和2%的農村同學回答是“大學”,而有14%的城鎮同學和53%的農村學生家長的文化程度是“中學以下”,其中“小學”占5%、“不識字”占2%,這些學生家庭寫作指導極其薄弱。

家庭環境的第二個方麵是家庭文化背景,包括家庭讀書、寫作氣氛、藏書量以及父母對寫作的態度等。關於家庭藏書量,調查顯示,收藏名著數量在5本以上的城鎮家庭為43%,農村家庭為10%,有22%的城鎮家庭和37%的農村家庭沒有收藏名著,家庭藏書情況如此,家庭讀書氣氛就可想而知了。調查顯示,隻有18%的城鎮學生家長和6%的農村學生家長指導學生寫作。

(二)學校環境

學校環境主要反映在教師的教學、班級和全校學生的寫作風氣。學校教育對學生的寫作方法的確立有著更顯著的影響。學生認為他們喜歡的學校,其寫作環境和風氣是良好的,教師是公平的,教師的寫作指導是足以信賴的,那麼學生就願意投入時間和精力進行寫作,知道自己該寫什麼和采用何種寫作方法,同時也從寫作過程中體驗到一種愉悅和享受,並在概念的抽象中進行思考,能係統地、有計劃地依據“重要性”來分配時間,但目前由於教學方法陳舊,寫作指導方法欠缺,致使學校教育並未能充分發揮其應有的作用,以致造成學生的寫作一直處於無序與低效的低水平狀態。調查顯示:關於學校的寫作風氣,隻有3%的城鎮學生和5%的農村學生認為好,而有72%的城鎮學生和50%的農村學生認為一般或較差。

(三)社會環境

社會環境主要指家庭周圍的社會人群,電視廣播,文化傳統等。漢語文對我們來說是母語,而母語的學習過程不是“覺得”而主要靠“習得”,並不是靠父母教育和指導的結果,主要靠在社會語言環境中自然習得的結果。母語習得強調在社會生活中學習語文,在社會生活中使用語文。一個在文化氛圍特別濃厚的大學校園裏成長的兒童的語文能力要比一個在封閉落後的山溝裏成長的兒童的語文能力高得多,原因就是因為他在那個環境中自然地學習和使用語文的結果。可見社會環境對學生的寫作能力的形成和發展起著感染和熏陶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