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寫作能力現狀
關於小學寫作水平測試,有祝新華的《中國兒童作文分項測驗量表》,胡興宏的《小學畢業生寫作能力測試》,台灣林天明編製的《分項測驗量表》。至於中學及其他各級考試,還沒有形成係列的量表。因此,我隻好比照已有的中學生寫作能力的相關資料,采用問卷調查法及其他相關方法對蘭州市中專生的寫作能力進行調查。從調查結果看,中專寫作教學仍然是語文教學中最薄弱的環。下麵,從可測量的寫作因素中的內容、語言、結構三方麵進行說明。
一、關於內容水平的測定
朱智賢、林崇德曾用《記一個熟悉的人》為題對中學生作文內容作過分析(見附錄一)。我用同一個題目,對三所中專學校學生的作文內容進行了觀測表2—1,結果如下
學生認為當前的寫作教學方法“一般”和“較差”的最多,兩項合起來城鎮學生為70%,農村學生為72%,而選擇“很好”和“較好”的分別占30%和28%,說明學生對當前寫作教學方法普遍不滿意。有90%的農村學生和79%的城鎮學生認為寫作教學方法需要改進,說明我們中專的寫作教學方法存在很大問題。
2.教師對寫作教學的看法
我調查發現,相當一部分中專語文教師對教學的態度都是——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鍾,“反正中專教育已不景氣,不如趁早另找出路”是他們的普通看法。至於寫作教學因其難以把握性和中專的非應試性,多數教師視寫作為一大包袱,費力多,見效慢,中專課時又緊,但又不能不作,無可奈何,精神負擔沉重。有些教師甚至在學校檢查時就批改學生作文,不檢查時便將學生的作文束之高閣。另外,中專教師長期處於自閉的狀態中,教學觀念陳舊,對於什麼是寫作,學生應該寫什麼樣的作文,寫作的標準是什麼,以及如何科學地訓練培養學生的作文能力等,許多教師自己都不明確,又不肯去學習,導致中專寫作教學長期處於無序的鬆散狀態。
(二)教學過程指導粗淺
寫作教學過程一般有“寫前指導一學生習作一寫中指導一學生修改一評講賞析”五個環,而實際中的寫作教學由於種種原因隻簡化為“指導一習作一批改”三個環,即使這三個環,也沒有完全落實,仍存在不少問題。有個別老師甚至不做指導,哪天臨時有事了,沒備課便讓學生寫作文,題目也是走上講台才想出,何談指導。批改時,隻是簡單地劃出病句、錯別字,又不做詳細指導,有些老師甚至連評語也懶得給,就是講評,也是挑幾篇好文章讀一讀了事。
二、非智力因素
非智力因素主要指興趣、動機、情感、意誌、注意力、習慣等,“在語文學習中,智力因素是學習的前提,而非智力因素往往起著決定作用”。良好的學習習慣的養成,語文能力的提高,非智力因素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興趣
興趣是一個人積極探究某種事物的認識傾向,在寫作活動中,興趣是寫作的動力,是最現實、最活躍的成分。調查顯示:蘭州市中專生對寫作感興趣的農村學生和城鎮學生分別為13%和1%,明確表示不感興趣的分別為14%和7%,說明絕大多數學生有寫作的欲望。關於感興趣的原因,有45%農村學生和42%的城鎮同學認為將來走向社會後能用得著。對於寫作不感興趣的原因,有23%的農村同學認為教師講得不吸引人,有50%的城鎮同學認為不知怎樣寫作,不會寫。
(二)動機
動機是引起維持個體活動,使之趨向一定目標,以滿足個體某種需要的一種內部動力。調查顯示:79%的農村同學和66%城鎮同學認為寫作可以豐富生活,體味人生。這說明學生正在走向成熟,開始關注社會和人生,並將豐富知識作為自己的寫作目標。但在選擇寫作內容時,出現了偏差,有10%的農村同學和12%的城鎮同學表示“同學寫什麼,我就寫什麼”;有66%的農村同學和58%的城鎮同學是“想寫什麼就寫什麼”,並不是有重點有選擇地去寫。
(三)情感
情感是人在活動中對客觀事物所持的態度的體驗。在寫作活動中表現為由寫作的內容感染,使學生形成理智感、道德感和審美感,古人雲:“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就指的是情感作用。它可以引發學生的寫作興趣,激發寫作動機,並使學生受到思想教育。調查顯示:蘭州市中專生覺得在寫作時有創作衝動及為自己文中的主人公所感動者,A、B兩項合計農村學生為57%,城鎮學生為54%。
(四)意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