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研究的緣由、目的、背景和方法
一、研究的緣由
眾所周知,中等專業學校是實施中等技術教育,培養各種應用性中級專業人才的機構,是職業教育的一部分。梅斯在《職業教育的原理和實踐》中指出:“職業教育是為學生將來從事某種特定職業做準備的教育。”在職業教育發展到21世紀的今天,職業教育在狹義上來說,“就是指學校職業教育,即通過學校對學生進行的一種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教育活動,使學生獲得一定的職業知識、技能和態度,以便為學生將來從事某種職業做準備。”2000年頒布的《中等職業學校語文教學大綱》(中專通用)的原則,就是“注重基礎、強化能力、突出重點、學以致用”,力求體現職教特色和時代精神,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因此,中專語文除關注學生傳統的聽、讀能力的培養外,更關注學生寫、說能力的提高,以期培養出各行業所需要的具有一定寫作能力的中等應用型人才。然而,目前蘭州市中專生寫作中存在的“內容空泛、形式呆板、層次不清、結構紊亂、中心旁落、語句不通”等現象仍未得到根本改變,學生的寫作能力還普遍較低,尤其是應用文寫作能力更差,成為製約中專生綜合素質全麵發展和學生擇業、就業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研究的目的
早在1979年,葉聖陶先生就指出:“多少年來,語文教學的效果不怎麼好,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在於沒有認真調查研究。要研究首先得調查,我希望咱們多做些實況調查。”本文試圖以教育學及寫作原理等相關理論為依據,運用問卷調查法和觀察法對蘭州市中專生寫作能力現狀進行診斷性調查研究,了解其寫作能力的真實水平,並從教學因素、非智力因素、環境因素三個方麵分析造成現狀的原因,結合教學實踐提出對策,以便診治一些學生的“寫作無能症”,幫助他們掃除寫作障礙,開掘寫作潛力,切實提高寫作能力,從而增強中專生素質的全麵發展和學生擇業、就業能力的提高;同時,使學生將來走向社會後麵對社會眾多的寫作要求,有一定的適應性,並為改革寫作教學,提高中專語文教學質量提供借鑒和思考。
三、研究的背景
20世紀四五十年代,隨著電子技術(主要是計算機和電信)、生物技術、新材料和新能源等新興技術的突破和應用,科學技術的規模迅速擴大,科學家的隊伍急劇膨脹,以至“整個人類曆史上90%以上的科學家與發明家都生活在我們這個時代”。一方麵新知識、新技術、新發展、新創造日新月異地迅速增長;另一方麵從發明到應用的周期日益縮短,造成知識陳舊的周期愈來愈短。這種趨勢與傳統的教育思想、學習方法、思維模式和教育管理製度產生尖銳矛盾。主要表現在:一是人接受知識的能力與蓬勃增長的浩瀚的知識量之間的矛盾越來越尖銳。德國未來學家哈根·拜因豪爾指出:“今天一個科學家,即使夜以繼日地閱讀,也隻能讀完有關他本人專業全部出版的5%”;二是提出人的有限的學習年限與知識迅速老化之間的矛盾。
在這樣一個日新月異的知識經濟時代,人應該學習什麼和怎樣學習,就成了首要問題。教育的目的已不能僅限定在使受教育者獲得一定數量的知識上,而應將重點放在培養和開發他們的智能,教會他們如何學習,正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1世紀教育委員會於1996年發表的一個報告指出:“教育應圍繞四種基本學習加以安排,可以說,這四種學習是每個人一生中的知識支柱:學會認知,即獲得理解的手段;學會做事,以使能夠對自己所處的環境產生影響;學會共同生活,以便與他人一道參加人的所有活動並在這些活動中進行合作;最後是學會生存,這是前三種學習成果的表現形式。”可見,“學會學習”不僅是適應持續學習的需要,更是適應未來生存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