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不是客觀的生死,不是肉體的存亡!
輪回不是客觀的輪回,不是靈魂的流轉!
三世不是客觀的三世,不是生死世界的轉換!
眾生不是客觀的眾生,不是所有生靈的集合!
隻有打破傳統觀念,才能徹底打破客觀認識的虛構。
生死是自我意識的起滅!
輪回是自我意識的流轉二
三世是自我生命狀態的轉換!
眾生是一切自我生命狀態的集合。
一切眾生悉有佛性,不是說一切生靈都可以成佛,而是說自我生命任何狀態都隱含著圓滿的佛性。自我意識是分裂的,自我的生命狀態處在分裂之中。自我生命的任何分裂狀態都以圓滿的佛性為基礎。人是從圓滿走向分裂。所有的分裂都不可能離開人的圓滿的統一的始前基礎。這才是“一切眾生悉有佛性”的真正含義。
當人類走出原始的統一,如同《聖經》說被逐出伊甸園時,人類便處在一個分裂的世界之中。世界的分裂本質上就是人的自我的內在的分裂。世界的分裂都可以還原為人的自我生命的分裂。世界在對立之中,生命在對立的痛苦之中,世界在分別之中,生命在分別的痛苦之中;世界在分裂之中,生命在分裂的痛苦之中。分裂意味著痛苦,對立意味著災難。世界在變化之中,自我生命的狀態也在變化之中。自我生命狀態的在時間之流中不斷轉化,就是“三世輪回”。在這裏,時間也不是客觀的時間,而是生命感覺的綿延。因此,從心理學上講,有生滅輪回的種種心靈狀態,即是眾生。生滅即輪回,輪回即眾生。
“眾生,眾生者,如來說非眾生,是名眾生。”
須菩提問佛陀:“善男子,善女子,發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雲何住,雲何降伏其心?”佛陀說:“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從這一問一答中,我們可以知道,佛陀所說的眾生,是心靈的狀態,也是生命的狀態,而非指一切生靈。“心”有生滅,就會有輪回。那麼怎樣降伏生生不息的心靈妄念呢?佛陀正是在這個意義上說出“眾生”一詞的,心靈妄念的產生有各種不同的形式。有的是像卵殼孵化而生(卵生),有的像懷胎而生(胎生),這兩種生活都是由內因而生。有的依靠外在的條件如魚和蝦依靠水濕而生,有的是借用別的形式轉化而生(化生)。這兩種生法是由外因而生。“若胎生”就是牛或馬之類的胎生動物,“若卵生”就是雞或蛇之類的卵生動物,“若濕生”就是魚或蝦之類的孽生動物,“若化生”就是蛆或蛾之類的化生動物,“眾生就是一切生靈”一一這種錯誤觀點在古往今來的各種注解之中隨處可見。認為“一切生靈都有成佛的可能性”正是這種錯誤觀點的進一步引申。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意思是說本體如果可以用語言來表達的話,就不是真正的本體。正是因為如此,未讀一書不識一字的禪宗第六代祖惠能大師,卻以其清靜的心靈,直佛了佛陀的深邃精神。惠能說:“卵生者,迷性也;胎生者,習性也;濕生者,隨邪性也;化生者,見趨性也。迷故造業,習故常流轉,隨邪心不定,見趨墮阿鼻(地獄名)。”眾生不是一切生靈,而是人的自我心靈狀態。惠能所領悟的正是佛陀真正的旨意。
不僅人人同樣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等,也是佛陀對自我心靈狀態的進一步描繪。惠能說:“起心修心,妄見是非,內不契無相之理,名為有色。同心守直,不行恭敬供養,但言直心是佛,不修福慧,名為無色。”就是說,雖然發心成佛,然而心靈卻不能徹底超越對立的二元,因此對世界還有所分別,並拘泥於分別之相,這便是有色的自我心靈狀態。認為即心是佛,自己的心靈便是宇宙全體,因此否定這世界有所分別,甚至否定佛教的儀節形式,這就是無色的自我心靈狀態。惠能又說:“不了中道,眼見耳聞,心想思惟,愛執法相,口說佛行,心不依行,名為有想。迷入坐禪,一向除妄,不學慈悲喜舍,智慧方便,猶如木瓜,無有作用,名為無想,不著二法想故名非有想,求理心在,故名若非無想。”就是說,不懂得佛法是有無之中、虛實之中的中道之學,不懂得佛陀所說的真理隻不過是假借一定的語言來描繪超越語言的本體,於是乎執著於書本上的真理,這種自我心靈狀態稱為有想。隻顧自己坐禪,而不顧他人解脫,雖然內心無有妄念,然而卻像木石一樣無情,這種自我心靈狀態稱為無想。雖然沒有刻意追求有想還是無想,然而追求真理之心尚在,這種自我心靈狀態稱為若非有想非無想。凡此心靈的種種狀態,佛陀說都應該徹底克服,才能進入真正無我的圓滿的涅槃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