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天道與地獄:芸芸眾生相(1 / 3)

“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不惟入地獄,且常住地獄,不惟常住地獄,而且莊嚴地獄。”

——釋迦牟尼

地獄未空,

誓不成佛,

眾生度盡,

方證菩提

——地藏王菩薩

人性有善惡。《聖經》說人偷吃了智慧樹上的知善惡果,於是便有了對世界的善惡分別。人生便成了有善惡分別的現實人生。在善惡的基礎上,上帝設立了天堂和地獄,作為人的永恒歸宿。然而,佛陀並沒在現實人生之外,設立讓人向往的天堂和讓人恐懼的地獄,而是依據人的現實存在狀態,總結出“六道眾生”,即天道、阿修羅道、人道、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天道與地獄是眾生的存在狀態,是現實人生苦與樂的分別。

既然人性有善惡,那麼善惡的載體是什麼呢?佛教認為,善惡,也就是現實人生一切幸福和苦難的種子,也稱為業力。一切眾生,一念動,一言一行,都會因善惡的分別造成一個業種。所有的種子都必然會結果,佛教稱之為果報、業報。但這種人生的善惡種子,在尚未得到果報之前,是寄托在哪一片土壤裏呢?寄托在阿賴耶識的土壤裏!一俟因緣成熟,便會開花結果——善的超升,惡的沉淪;善種結善果,惡種結惡果;善業得善報,惡業得惡報。這一切都是人自己造作,而不是聖經所說會受到上帝的懲罰。

業有三業:身業、口業、意業。

小乘佛教認為善業和惡業各有十分:

十善業:

身業:放生、布施、淨行

口業:誠實語、質直語、柔軟語和諍語

意業:不淨觀、慈悲觀、因緣觀

十惡業:

身業:殺生、偷盜、淫邪

口業:妄言、綺語、兩舌、惡口

意業:貪欲、鎮惠、邪見

業力無形無相,無質無量,存在於人的潛意識(阿賴耶識)的深處,遇緣而生,在生命之流中,報應不息。即使人的肉體毀滅了,然而人的業力卻不會因此而毀滅。在無限的生命之流中,業力永恒流轉。業力不滅的問題,現在一般的解釋往往不盡人意,業力不滅並不是通常所認為的靈魂不滅。我們不妨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解釋業力不滅的問題。業力——人的善惡種子的載體——阿賴耶識,實質上就是人的潛意識。潛意識分為個體潛意識和集體潛意識兩種。集體潛意識也就是集體無意識。任何人都有表現人的個體存在性的個體潛意識和表現人的普遍存在性的集體潛意識,個體潛意識在每一個個體的生命中流轉。個體生命結束時,個體潛意識也就隨之消亡。然而生命的集體無意識卻會世世代代地流轉下去。個體生命毀滅了,生命中的集體無意識卻會遺傳下來輪回到新的生命體中。佛教所講的業力不滅,就是人的善惡種子在集體無意識中的流轉。隻有從這種心理學的角度,才能解釋“前世造業,今世受報;今世造業,來世受報”的佛教三世報應的真因。亦沒有一個超脫於肉體之外的靈魂。三世報應隻不過是人類無意識的無限流轉。

同樣,人生“三世”也隻能從心理學角度來悟解,而不可用世俗的、傳統的客觀角度來分析。人們習慣地把“三世”理解為出生之前、現實人生和人死之後。所以,把善惡的三世輪回包含了生前、今生和死後的輪回。但是,當我們超越客觀的視角,從神秘的心理學角度來體悟,就會悟解“三世輪回”的更深邃、更廣闊的意義。首先,我們重溫佛陀的一句至理名言:“如來所說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這就是說,佛陀所說的世界,並不是客觀的世界,而是超越客觀的世界,所以叫世界。超越客觀的世界,就是神秘的世界,主客體交融的世界,心理學的世界。如果說三世是生前、今生和死後三個世界,那麼這種理解就是客觀的理解。三世在這裏完全客觀化了,就成了我們現在通常所理解的前世、今世和來世了。其實,佛陀的真正意義卻並非在此。佛陀的“三世”的概念,並非是客觀意義上的“三世”,而是心理學意義上的三世。現在我們再重溫一下上一章節所論述的“生死”的真正意義。佛陀所講的生死,並非是指客觀意義上的肉體的生死,而是心理學意義上的自我意識的起滅。自我意識觸境立意便是“生”。客觀世界變化無常,自我意識因此也生生不息。此生彼滅,此滅彼生,輪回不止。現在的自我意識便是正在生的自我意識,便是今生,在現在的自我意識之前產生的自我意識,便是前生,現在的自我意識之後產生廠的新的自我意識,便是來生。譬如說,昨天,天氣很沉悶(昨天的客觀現象),我感覺到很壓抑,就好像囚徒一般(昨日“生”的自我意識);到今天,天氣很明朗,我的感覺很好,就像神仙一樣快活(今“生”的自我意識)。明天可能會打雷,明天我的感覺可能會很煩躁,像暴徒一樣想尋事發泄(來日“生”的自我意識)。這裏的昨日、今日和明日是我們生命的不同流程,昨日的我自我意識像個囚徒,這就是自我的前生,昨日如同牢籠一般陰鬱的世界,便是自我的前世。今日自我意識是神仙,也就是自我的今生今世像神仙;明日自我意識是暴徒,就是說自我的來生來世是暴徒。三世不是以客觀上的肉體的生死為參照,而是以自我意識的起滅為參照。因此,善惡的三世輪回,也就不隻是世俗意義上的生前死後的輪回。三世輪回存在於生命過程的綿延之中,存在於自我意識的不同階段,這才是佛陀關於三世輪回的深刻含義。隻有明白了三世輪回的真實含義,才能真正理解佛陀關於“六道眾生”的象征。

我們已經知道,善惡種子在生命的不同階段(三世)流轉不息,生命的不同階段因善惡的分別而有不同的自我意識,不同的自我意識反應著不同的生命狀態一一“眾生”的意義正是從這裏獲得。傳統上一直認為,眾生是指不同的生靈。眾生不僅包括人,還包括一切有生命的動物。然後這隻是狹義上的理解,是客觀化的理解。這種狹隘的理解使人們不能領會眾生的真正含義。佛教是人的呆教,而決不是動物的宗教。佛學是人的學問,而決不是野獸的學問,人們已經習慣於用客觀的目光看待問題,用客觀的思維思考問題,用客觀的方法解決問題。人們忽視了一個根本的問題:般若的目光超越客觀的目光,般若的思維是超越客觀的思維,般若的方法是超越客觀的方法。般若是超越客觀的智慧,是最高的關於主體與客體一體的智慧,決不可用世俗的客觀態度來分析。佛陀講的“眾生”不是客觀意義上的“一切生靈”,而是心理學意義上的“生命的一切撫態”。隻有從這個意義出發,佛教才成其為人伯勺宗教。同樣“一切眾生悉有佛性”並不是傳統意義所理解的那樣以為人和動物都具有成佛的可能性。恰恰相反,隻有人才具成佛的可能隻性,隻有人在自我的無限開放之時,才能融合天地的一切生命!和非生命,而進入無限涅槃。“一切即眾生”的真正意義是說自然界的一切都是自我意識狀態的對象化。因為人是依靠自然對象而獲得自我意識的。因此,自然的一切,都是自我生命狀態的外化。我們必須徹底打破傳統觀念、超越客觀,才能領悟佛陀的真正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