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的成熟讓王倍林很高興,但她還是沒有期望他未來會接班。“我們應該更客觀一點兒,這樣對己對人都會更好。”
她說。
她現在更多考慮的是將自己的公司變為上市公司,也就是走上資本市場。她已經開始為之做準備,調整法人治理結構,聘請總經理。“要成為百年企業,必須成為上市公司,這樣可以避免主導權的爭議和個人喜好的影響。”
現在,王倍林整個家族都已經落腳在廣州、深圳兩地。按照潮汕的規矩,父母由家中的男孩負責,於是就住在弟弟家裏,逢年過節,大家都到弟弟家聚會。
父母常常對王倍林一家說:賺錢重要,但生活也很重要。
財富不是唯一重要的事情
潮汕家庭對你有什麼影響?
從小父母就教育我們要有理想,設定一個目標。那時雖然目標比較朦朧、理想化,但父母一直在生活品質上培養我們,他們在生活品質上的定位,決定了我們將來會對生活有一個高要求。隻要有目標,就會比別人更努力。
你認為成功的原因是什麼?
第一,隻專注做一件事情,專一;第二,對自己所從事的行業有感覺、有興趣。選擇行業,要看自己是否真的投入,是否真的喜歡,看得懂。
你對財富是怎樣理解的?
當一個人擁有一定財富的時候,財富不會變成唯一重要的東西。我會變得更平和,更多是想到自己的責任,自己在這個領域裏有什麼貢獻,社會認可度如何,如何讓團隊有更好的生活。
你的父母對生活有什麼看法?
父母會陶醉於以往的年代,那時更簡單,壓力更小。雖然他們的政治壓力會大一些,但從生活上來看,他們覺得他們那時很自由自在,雖然貧窮但很懷念。因為那時候人很友善,甚至都不用關門。而現在財富多了很多,生活在幸福感上卻不一定提高。
你遇到的事業中最大的難題是什麼?
最困難的問題是帶團隊。我感覺前麵十年所有事情都需要自己去做,要大家跟隨你的意識,堅定做一項工作,是很艱難的。我們做管理的,得是個全能的掌舵者,從設計管理到市場營銷、品牌策劃,都要親力親為,這是社會資源配置的問題,專業人才並不多。
家族生意你認為該如何傳承?
我們雖然有延續這個鞋業家族事業的想法,不過實在是不容易的事情。一個家族,必須要想到這一代分配的合理性,到下一代的分配合理性,包括權力的分配,這都是可能產生矛盾和分裂的地方。
國外公司對職業經理人有一個法律和職業上的要求。所以,常常將企業交給職業經理人去管理,不一定非要老板自己做,企業所有者有法律和規範的保障。中國的職業經理人還未達到這個地步。一旦總經理製度放下去,所有企業的權力都要放給他,而如果你沒有約束好,可能這個企業就完了。唯一可以突破的方法就是把公司變成公眾公司。
關於子女教育方麵你有什麼心得體會?
每個父母的教育方法是不可以用對錯來區分的,要因材施教。可能由於我們的大陸與台灣家庭結構的背景,我們家教育子女的方式也是混合型的,在家庭教養方麵,還是嚴格地按照我們潮汕人的家教理念,在性格養成及學習上我們基本上貫徹孩子的爸爸那一套西式的“快樂地學習、快樂地成長”的理念。
我們從不給孩子設定一個框框,讓他們自由快樂地成長。但是在原則上,我們是嚴格要求的,一點兒都不能放鬆,規矩越早給,對他們以後越有好處,長大了再教規矩,成本就大了。我們不設定框框,但是要培養他們廣泛的興趣,讓興趣去引導他們成長。比如在創意設計方麵,我們經常會帶他們看展覽,到世界各地旅遊,推介相關的專家和他們交朋友,或有意參與或組織他們和同學的業餘活動。
經驗上,我覺得給孩子們責任比給他們條件更重要,比如在文化課上,我們從沒有給他們請過家教,或給老師送禮,常常告訴他們:“學習好這是你的責任。”沒有任何理由推脫,如果上課不注意聽講,給他們請再好的家教都是瞎折騰。
溫馨家書
親愛的兒子們:
上次當你們爭著要玩電腦的時候,媽媽指出了你們的錯誤,說你們不懂得互相謙讓,媽媽知道那時候你們都感到很委屈,還有點兒生媽媽的氣了。但你們知道嗎?其實媽媽是想讓你們明白“互相尊重”是最基本的禮貌,媽媽希望引導你們成為知禮之人。現在,就讓媽媽告訴你們,小時候你們的外公、外婆是怎樣教導我們的。
媽媽小時候正身處動蕩的年代,家庭經濟環境尚屬一般,隨著弟弟妹妹相繼出生,生活的壓力日漸俱增,父母毅然肩負起生活的重擔。為了家庭生計,父親不得不早出晚歸、勞碌奔波,但在子女麵前他從不表露出勞累也毫無怨言,以身作則教導我們應以積極的態度去麵對生活的衝擊。“寒梅傲骨”正好是父親堅韌不屈、敢於承擔的偉岸形象的真實寫照。母親不僅秉承著潮汕女性特有的生活作風,對家中大小事務料理妥當,照顧我們的生活、關心我們的學業;同時,她更具有前瞻性的思想理念和敏銳的決策能力,總能為家中的重要決定出謀獻策,可謂巾幗不讓須眉。故此,母親一直是我的偶像、我的學習目標。
“零落成泥輾作塵,隻有香如故”,陸遊的這首《詠梅》,正好貼切地反映了我父母的精神。多年來,“梅花精神”始終鼓舞著我們三代家庭成員。“勤勞儉樸、睿智勇敢、堅韌拚搏、大愛無私”這些詞語均可用在對父母的一生概括中,也是他們這麼多年生活的寫照。雖然現在退休在家,但每每與他們聊起家常往事,這種理念與風格還無時無刻影響著我、激勵著我去麵對人生中的種種困難,他們豐富的人生經驗更是我視若珍寶的寶貴辭典。
父母深知個人的思想觀念和氣質涵養是需要從小灌輸培養的,因此,他們自小就為我們培植穩固的根基,讓我們在陽光下成長。
父母從小就教導我們要懂得待人禮節和穿衣之道,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就會授予我們一些社交文化,指導我們要根據場合裝扮自己。記得有一次,父母的一位商界友人邀請我們全家出席他的生日聚會,那時年紀尚小的我穿上了那條我最喜愛的裙子,但卻貪圖舒適穿上了一雙布鞋。媽媽看到了,就馬上走過來跟我說:“女兒啊,你知道嗎?你這樣的穿著是不得體的表現,我們受到如此盛意的邀請,應該回贈予感謝和尊重,而穿著打扮是基本的禮儀,得體的打扮不僅是對自己,更是對別人尊重的體現。”聽完母親的一席話,我明白不應忽略如此重要的禮節禮儀,那天我穿上了那雙漂亮的被我擦得幹淨黑亮的小皮鞋。自此之後,我便更注重個人的穿衣細節,不斷追求個人形象的塑造。高中時期,在父母的支持下我開始學社交舞蹈,愛上了華爾茲的優雅與旋轉之美。這一切都要感謝父母給予的培養與鼓勵,感謝他們在細節上對我們的嚴苛要求,感謝他們所賦予的廣闊平台,讓我實現了屬於我的夢想。沒有他們,就沒有今天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