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倍林,出生於1966年,生長在潮汕家庭,廣州外貿學院畢業。畢業後,進入國營外貿單位工作,2年後升至部門總經理,後來經商,單獨做外貿,2001年開廠單獨做外貿產品,後來創立自己的品牌。現在創建了兩家鞋業公司和若幹生產基地,擁有康莉、安瑪麗、UM、INNIU等多個行銷全國的女鞋品牌。家族企業規模:年產值26億元人民幣以上,計劃上市中。
王倍林的成功密碼:第一,隻做一件事情,專一;第二,自己對這個行業有感覺。選擇行業,要看自己是否真的投入,是否真的喜歡,看得懂。
第一眼就能看出,她是一個謙遜、質樸的女人。出現在廣州彙景新城的會所時,44歲的王倍林穿著一件藍色襯衫,外罩米色馬甲,蓬鬆的頭發束在腦後,腳上是一雙她為了這個受訪場合而從家中精心挑選的舒適皮鞋。
這種得體的裝扮顯示出她的生活品味—一種內斂的優雅。她知道如何才能完美塑造自己的形象,就如她知道中國的女孩子都喜歡什麼樣的皮鞋。她受的家庭教育也告訴她,穿著是一種禮儀。
家庭給了我三件禮物
王倍林出生於1966年,那是一場中國人難以忘記的轟轟烈烈的政治運動開場的年份。由於幸運地身處粵東沿海的汕尾市,她的父母雖因知識分子身份受到運動牽連,但僅僅是失去了工作而已。那個動亂的特殊年代,並沒有給王倍林的童年留下陰影。
而在有著悠久商業傳統的這塊土地上,人們的生意頭腦從未受到真正的壓製。在當年的黃金走私潮中,她的父親得以在家中參與一些交易以獲取生活費用,給王倍林和她的一個弟弟、3個妹妹創造了較為寬裕的生活環境。
“潮汕女孩子生來家庭觀念就比較強,因為從小就感受到母親對家庭的付出和勇於承擔責任。”王倍林說。在她的記憶中,早年父母的教育方式與其他潮汕家庭並無二致,但除了“女孩子就一定要為這個家庭負責,所有的事都不要計較”這樣的觀念外,父母還告訴她們,女孩子也是要獨立的,要有生存能力。
的確,在那個年代,生存是最重要的事了。但即便如此,母親還是經常隨意地把錢放在櫃子上,告訴孩子們,要用,就自己取。王倍林回憶這段往事時說,這可能是母親一種巧妙的教育方式,目的是讓她們從小對錢財不那麼看重。“如果她把錢鎖在櫃子裏,可能我們會覺得那是了不得的好東西。”
“有時我們也會犯錯,但母親會找適當的機會告訴我們,你為啥不能這麼做,理由是什麼。她的教育思想很先進,不會罵我們。”王倍林說,奇妙的是,他們這幾個兄弟姐妹後來都很自覺,對錢財不會有貪念。
刻苦讀書和對生活品質的追求,是這個家庭給予孩子們的另一個禮物。王倍林說,她後來能夠成功地學會皮鞋設計,跟早年父母在飲食、衣著和家居環境等方麵培養自己的審美意識有關。
“男孩子出頭,自己站在後麵。”
像很多潮汕商人一樣,王倍林低調得讓人覺得寂寞。如果你用百度搜索她的名字,頂多知道她是佛山南海億灃鞋廠的聯係人而已。但其實她現在已經創建了兩家鞋業公司和若幹生產基地,擁有康莉、安瑪麗、UM、INNIU等多個行銷全國的女鞋品牌。
但即使在生意做大之後,王倍林也不覺得這是自己一個人的生意。她的弟弟在她創業四五年後加入進來,現在弟弟反而成了公司的董事長。“這可能是潮汕人的傳統吧,我很願意讓家裏的男孩子出頭,自己站在後麵。”王倍林微笑著說。在她的影響下,3個妹妹中就有兩個後來也開了公司,做起了時尚類產品生意。
而在生意進行過程中,父母一直是管錢的人。直到2002年左右,父母才放權,他們說,“你們長大了,應該自己去管理自己的財務。”
1995年王倍林去江蘇參加一個會議時,認識了一位台灣設計師。因為糟糕的天氣,她的回程時間一推再推,竟然滯留了半個月之久。後來,這個台灣設計師成了王倍林的丈夫。
這個台灣設計師原來在台灣一家鞋企負責皮鞋設計,與王倍林結婚後,來到大陸,開始負責王倍林公司的生產基地的管理。
2006年,她和弟弟都覺得不應該把所有的人力資源集中在一個公司,於是決定由王倍林創立新的公司—唯灃公司,做3個新品牌。在老公司裏,她和弟弟的股權比例是4∶6,而在新公司裏,這個股權比例變成6∶4。
家族成員共處一家公司,難免有意見分歧。但在有了新公司之後,王倍林為每個人劃分了擁有最終決策權的各自領域—弟弟負責老公司,丈夫負責生產基地,她自己則負責新公司。“我們比較幸運,在每個階段都比較快達成共識,大家也都有大局觀。”王倍林說。
財富的增加是否會對家族成員的關係造成影響呢?在談到溫州遠東家族內訌的事件時,王倍林評價說:“可能是家人價值觀分歧太大,才會產生遠東這麼離奇的個案。而我們家族成員的價值觀比較接近,所以我可以肯定地說,不會出現那樣的問題。”
讓孩子在環境中去感受
都是做設計,也都在一家公司,王倍林和丈夫最初幾乎每天全都在討論鞋子。“我們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夜裏兩三點才入睡。”她說。
在緊張的工作狀態下,王倍林和丈夫也會將工作情緒和壓力帶回家中。直到最近幾年,王倍林才意識到應該將工作與生活分開,“生活中有很多美好的東西在等著我們。”
他們各自有了自己的愛好,丈夫喜歡打高爾夫和品茶,她則喜歡旅遊。閑暇中,他們終於可以不隻談論鞋子了。“我會跟他談談比賽,他會問我最近去哪裏玩了。”她笑著說。
對於自己的兩個兒子—大兒子12歲,正準備考初中,小兒子10歲,上小學,王倍林也是盡量在彙景新城的家裏營造出一種樸素的環境,不讓他們覺得自己的父母很有錢。“必須讓他們在環境裏去感受,這樣才能有健康的財富觀。”
她沒有逼著孩子去上很多培訓班,而是讓孩子們自己去嚐試,然後問他們是否有興趣,讓他們自己選擇。“我首先要保證他們有比較好的教育基礎,然後就是教育他們勤勞、自立、有生活品位。”
有時,王倍林也不免會想到將來公司接班的問題。她問自己的大兒子:“你看媽媽公司怎麼樣,是否有興趣做接班人?”
大兒子很嚴肅地回答說:“媽媽,今天你這麼努力去做公司,但你對我們接班的期望不能太高。期望太高,到時候我們不接,你會很失望。我現在確實不知道自己將來怎麼發展。”
但讓王倍林驚奇的是,這個12歲的兒子有一次竟然為她的公司出謀劃策。兒子說:“你的資金運用必須分幾塊—風險備用金,遇到困難時用;人才培養資金,采用A-BC式,一次性的培養費用太高,不如培養A,讓A培養B和C,這樣成本會更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