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張茵:領航大家族(2 / 3)

張茵曾經表示沒有這段姻緣,自己走不到今天。“剛到美國,我老公作為公司的總裁,經常要親自開著車,一家一家地拜訪工廠,來不及吃飯時就把一個漢堡包叼在嘴上……”

“我們家庭很幸福,但同時公私非常分明。我們相處的原則是有錯就要認錯,而且對事不對人。我做得不對的時候,他也會批評我,還很嚴厲。”她說。

談到擇偶標準的話題,張茵說:“女人在挑選另外一半的時候,必須看重對方是否和你一樣專注事業,否則相互不能理解,日子過久了就會累。”

家族接班人

說起分別出生於1982年和1993年的兩個兒子,張茵印象最深刻的還是小兒子出生時發生的事情,“那時候,我剛生下他一個月,就要離開他繼續工作。作為一個母親來說,我覺得自己虧欠他太多了。因為懷上他的時候我是不知道的,出差以後才知道,回去的時候都已經5個月了,這5個月當中都在出差。後來小兒子8個月就出生了。”

她說自己本來打算流產的。但她做了個夢,夢見一個小男孩走了過來。於是她就跟丈夫說,這個孩子不能流產。小兒子出生以後,還不到一個月,孩子還像小貓一樣脆弱,她又開始出差,這一走就是3個多月。

因為工作忙,張茵很少能跟兩個孩子在一起,一個星期隻能選擇周末在一起吃一頓飯。但無論多忙,張茵都會抽出時間跟孩子通幾個電話,每個月還會召開一次家庭會議。

有一次,大兒子忽然發出疑問,他覺得媽媽小時候一個人步行十幾裏山路去上學的事情不是真的。於是,張茵利用假期時間安排兒子到工廠實習,並安排他到邊遠山區的學校體驗。

大兒子回來後,成熟了很多。有一次,他拿出一張照片對張茵說:“媽媽,她是家裏的小妹,可是家裏太窮了,她早就讀不起書了,可她每天就趴在學校的窗戶前聽……”說著說著,大兒子抽泣起來。

張茵常常在具體的事情中教育孩子。小兒子在進高中的時候,把同學都請到家裏來玩。有個同學在學校裏與他關係不好,小兒子就堅持不請他。張茵知道後,就動員了3天,勸說小兒子必須請他。小兒子不理解,張茵就說:做人要有雄心,有寬容的雄心。後來,小兒子把這個同學請來後,這孩子很感動。

後來,他們倆進了同一所高中,關係非常好。

張茵曾在一次接受采訪時總結說,“教育孩子就像經營一家公司,甚至是比經營公司更大的工程。”因為她經營著一家紙業大公司,所以孩子的成長也直接關係到公司的接班人和存續發展問題。

她在兒子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培養兒子對造紙的興趣,“我肯定會塑造孩子的興趣方向,每個母親、父親都會做這件事。我希望我的兒子能夠接我的班,玖龍是要做百年企業的。”

但是張茵又表示,她會尊重兒子自己的選擇,“我不能說綁著他的手一定要到玖龍來,他的選擇很重要。大兒子假期時在我的企業實習過,也經常會給我的企業提建議,幾年前我們玖龍第一次用電腦時遇到一些問題,他是第一個提建議的人。一開始我們不知道是誰提的問題這麼苛刻。後來查了半天原來是他提的。他非常關心這個企業。”

“如果我要從現在的事業中退出,我一定會先將我的兩個孩子培養起來,讓他們繼承我的事業。我們這一代人的成功隻是第一步,下一代能在此基礎上繼續發展,才是真正的成功。我希望他們能夠學會如何做人,學會我們這一代人的勤奮。”

張茵表示,在完成這個心願後,她會將以後的時間和精力放在慈善事業上。

從不以掙錢的多少,去決定自己要走的路

你對父母的教育方式怎麼看?

我的父母和別人的父母不一樣,根本不會教育我們去追求物質,更多的是教育我們要勤奮、努力,要有責任感,所以在我後來的事業當中,我根本就不會考慮以掙錢的多少去決定自己要走的路。

他們還總是教育我們兄弟姐妹不能占人家小便宜,對人要有禮貌,要學會推己及人,理解別人。如果我們在外麵和別的孩子打了架,他們從不去罵別人,隻會回來教育我們。雖然父母文化程度都不高,卻能讓我們8個兄弟姐妹都非常孝順,我覺得這是我父母最成功的地方。

你如何定義你和丈夫在公司的角色?

雖說我是董事長,我先生是總裁,但不能說他是副手,我們隻是分工不同,缺了誰都不行。他負責的項目我做不來,我負責的內容他也不一定能行。這就像駕駛一輛車,我不能坐到駕駛員的位置上去。

你對兒子的接班有信心嗎?

我的大兒子必須從最底層做起,到公司每個部門去鍛煉,工人的工作他也要做。我也是從最底層做起才成功的。他讀了那麼多年的書,靠自己的努力賺到的錢應該夠他自己花的。如果兒子沒有能力,就讓他接管玖龍紙業,是對一萬多名員工不負責任。我給兩個兒子打80分以上,因為他們還在成長階段,將來還需要麵臨各種考驗。

你如何培養孩子的財富觀?

財富是上輩人血汗的積累,子女不可有依賴心理;要想獲得財富,就得像上輩人那樣艱苦創業,辛勤耕耘。

我讓大兒子進入公司當義工,就是從另一個側麵教育他,管理一家公司是不容易的,自己的每一分錢都是辛苦之後得來的,你如果想收獲財富,就必須為此付出努力才行。

你是如何處理與兒子的關係的?

我覺得教育孩子不是要考慮怎麼讓孩子接受家長的威嚴,而是要達成相互尊重。同時,要從多個方麵,多層次地啟發孩子的思維,試圖和他們達成相互理解,這樣才能和孩子溝通。

溫馨家書

親愛的強強(小兒子的名字):

你去美國已經很多天了。不知道你生活安排得怎麼樣,還缺什麼嗎?無論有什麼問題,一定要告訴爸爸媽媽,或者告訴你哥哥的好朋友LINAHANRI,他在美國已多年了,在經驗和閱曆上也許能幫上你。

雖然想你的時候,我的腦海裏還時常浮現出你小時候的模樣,但你畢竟長大了,已經踏上了你的人生路。我一直在想,在你邁出家門的時候,我該對你說些什麼?當然,你聽到的還會是那些瑣碎的話,那些一遍遍重複的話。你一定會感到厭煩,但其實父母的話都是相似的,我們隻是有點兒手足無措,隻是不知道遠隔千山萬水如何保護你,如何使你遠離人生的一些陰影。

“兒行千裏母擔憂”,我當年第一次離家去上大學時,雖然已經18歲了,但是父母還是眼含淚水望著我,目送我上了汽車。我就這樣走了很遠很遠,一個人走,直到遇見你的爸爸,我們有了自己的家庭,有了你和哥哥,一切都那麼美好那麼真實。生命並不是如西西弗斯般日日推石上山下山一般乏味,它每一刻都是充溢著愛和感激的。我希望你將來也能體會到這一點,真的很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