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空悟:還你一個清涼塵世(1)(1 / 3)

人間多歧路,每個人都難免在其中浮浮沉沉,幾番下來,周身牽掛諸般苦痛,這時候,唯有悟得“空”方可得解脫。正如龐蘊居士所言:“蘊空妙德觀,無念是清涼。”當你真正了悟到世間萬象本是空空如也,縱塵世間浮灰漫天,燥熱難當,自可得一個清涼佳處,容你安頓身心。

色不異空:欲望如此宏大,隻有海能容得下

虛無是實體,人我何所依?

妄情不須息,即泛般若船。

——唐·慧忠禪師《虛無是實體》

我們常常在現實生活中聽到“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四句話聽起來不過一些“空空色色”在顛來倒去地說,很多人都很難理解這四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其實,這四句話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裏的經文,講的是事物的自性,也就是空性。空是大乘佛法中最根本的原理,也是眾生轉凡入聖的關鍵所在。佛陀對世人講法說空,就是要讓眾生看破塵世的所有迷障,轉凡入聖。佛家所說的空大體上有以下兩層含義:

首先,“一切諸法性本自空。諸法空性才是一切法之性。有佛來人間,諸法是空性,無佛來人間,諸法也是空性。”意思是說,世間一切的法本來就是空性,不管有沒有佛在人間傳法救世,都不能改變“諸法空性”這個事實。由此可見,諸法空性並不是佛或什麼神、人的創造,是萬事萬物本來的屬性。正如《大般若經》中所說:“一切法一性非二,當知諸法一性,即是無性;諸法無性,即是一性;如是諸法一性無性,無造無作,若菩薩摩訶薩能如實知,諸所有法,一性無性,無造無作,則能遠離一切執著。”這段經文看上去玄之又玄,其實無非是在告訴我們兩件事,一是世間一切法都是空的,虛無的,連法本身都是無、空的。二是告訴我們,要想達到這種空靈、不造作的境界,就隻有遠離一切執著。

其次,佛家常說的空,是要破除眾生所有虛妄的執著。正是因為眾生對世間的一切諸法樣樣執著,所以眾生才會有生死輪回。佛家向眾生宣揚空性之道,就是為了讓眾生去除對一切諸法的執著,一旦能夠做到對世間諸法不執著,我們內心所具有的菩提自性就會無束無縛,無惑無動,得到光明自在,也就是說我們可以自得解脫。下麵的小故事能助我們更好地理解空在現實生活中有著怎樣的表現。

清代中期,當朝宰相張廷玉與一位姓葉的侍郎都是安徽桐城人。兩家人在桐城恰好毗鄰而居。這天,兩家都要起房造屋,為爭地皮,發生了一些爭執。張老夫人便修書一封,要張廷玉出麵幹預,解決此事。這位宰相看完家書,立即做了首詩來勸解老夫人:“千裏家書隻為牆,再讓三尺又何妨?萬裏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張老婦人見書明理,主動把牆退後三尺;葉家見此情景,深感慚愧,也把牆讓後三尺。就這樣,張葉兩家的院牆之間,就形成了六尺寬的巷道,這就是有名的“六尺巷”。

張廷玉的這首詩簡單直白,卻深得“空”的真味。世人無法破除迷障,都是因為解不得一個“空”字。這世上有什麼能長久?秦始皇統一了六國,吞土占地不可謂不多,最後依然化身為塵,一寸土地都帶不走。

我們常聽到的“色不異空”,意思就是當我們沒有聲色、利益的貪戀,也沒有五欲、塵勞的貪戀,就出離了凡夫的境界。“色”是一切有形有相有質礙的實體,一切物質形態,空與之相對,是無形無相的虛空,放眼世界,我們所看到的天空、大地、河流、屋舍、人畜等等所有一切的實體都是“色”。而“空”則是一種不落任何思想觀念、任何思維架構、理論的窠臼的狀態。色與空是一種相互依存的關係,“色”存在於“空”裏,空也存在於色裏,所以佛家才會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因為色與空原本就是一體的。

但是,我們捫心自問,有多少人能夠真正地放下塵世間的種種色呢?我們總是想要的太多,又總在抱怨得到的太少,內心藏著的名利欲望如此宏大,如果不將這些凡夫境界裏的種種聲色全部放下,進入那無形無相的虛空之中,那麼隻有大海才能容得下我們的宏大欲望。

無常難得久:萬事萬物如夢幻泡影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當作如是觀。

——《金剛經》

我們所孜孜追求的幸福應該是從自己內心的安靜與豐富中得來,世界上的種種繁華虛榮,並不能使人得到真正的快樂和幸福。因為歡快的刺激隻能片刻,而無法永恒,正如佛家常說運用耳、鼻、舌、身、意所求來的感官快樂往往是暫時的,這也好比看一場電影或一場音樂會,曲終,場散,終有結束的那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