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俊臣是否真有謀反之心已經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的主子武則天認為他有。來俊臣所以能成為誣告專業戶,自然跟武則天有著很大關係。武則天以一介女流挑戰帝王製度的男權主義,其合法性自然受到大大懷疑。為了讓李唐宗室與勳臣們閉嘴,她必須要通過高壓手段來達成自己的目的。所以,來俊臣這個誣告者才能應運而生。
5、李德裕的幸運
朋黨之爭往往是一個王朝衰亡的前兆,唐朝中後期,著名的牛李黨爭上演,大臣們主動地分成兩派,互相攻擊、造謠、誣陷,為了使本黨和本人得到最大的利益,他們幾乎把人性的劣根性表演到了極致。在整個黨爭的過程中,有一人很幸運,他往往很自如地就避開了對方射過來的誣陷之箭,有時候還能借力打力,把箭射回去。這個人就是唐朝曆史上有名的宰相李德裕。
李德裕生於公元787年,趙郡(今河北趙縣)人。他的家世很好,可謂名門望族,父親是唐憲宗統治時期的宰相李吉甫。或許正是有這樣的家世,所以,他和普通人所不同的是,他可以鄙視科舉,但仍舊能入朝堂。李德裕之所以鄙視科舉考試,大概還跟他自己的喜好有關係。在當時,唐朝的科舉考試科目裏麵最為世俗所看重的是進士科考試,每年就錄取二三十個人,大概相當於幾百比一的比率。考試的內容是詩歌和對策。唐代是詩歌最繁榮的時期,那是無論在地裏邊耕地的農夫,還是在家裏織布的農婦,一出口就是一首詩,可謂全民皆詩。比如在憲宗時,他的一位寵妃叫杜秋娘的就是憑借一首隨意想到的詩打動了唐憲宗,成為最受寵愛的“秋妃”。在這種大環境下,進士科考試內容裏邊詩歌是相當重要的。可李德裕卻不能忍受這樣的事情,即使他的詩寫的也不錯,但在他眼裏,詩隻是業餘愛好,也就是說,是工作之餘的調劑品,這樣的調劑品居然會被朝廷認定是進士科考試必考科目,實在是本末倒置。當他的父親希望他去參加科舉考試的時候,李德裕就說出了心聲。他說,即使考中也不能體現水平,所以,他是不會去考的。他的老父親沒有責怪他,因為官職對李家來說,實在是手到擒來。當時政府規定的做官的方法有四種,一是參加科舉考試,二是憑門蔭做官,三是幹謁權貴,推薦做官,四是到地方長官手下幫忙,尋求上進的機會。李德裕完全可以憑第二種方法得到官職,這一點都不稀奇。
李德裕先是被父親推薦補校書郎。後來又然後安排他到外邊的藩鎮去做幕府。三年後,李德裕修行圓滿,回到長安做了監察禦史。有作為宰相的父親鋪路、提拔,再加上自身具備的政治、文化修養,李德裕前半生的仕途可謂一帆風順,從監察禦史、中書舍人、禦史中丞、兵部侍郎、兵部尚書一路高升,直到他“子承父業”成為宰相。
李德裕富於進取,在成為宰相後,以牛僧孺為首的牛黨和與他為首的李黨開始在朝堂上針鋒相對起來。當然,在這種鬥爭中,被雙方使用頻率最高的一種手段就是誣陷。李德裕的父親在位時,黨派之爭就已經開始,憲宗元和三年(808年),朝廷以“賢良方正、能言極諫科”選士,李宗閔、牛僧孺在對策時,在卷子上議論時政,語句譏諷宰相李德裕的父親李吉甫,得到本來就對李吉甫不滿的主考官的認同,因而把他們評為上第。李吉甫見狀,立即到憲宗麵前哭訴,並誣陷李、牛二人與主考官有私人關係。憲宗信以為真,便把幾個主考官都貶職,而李宗閔和牛僧孺也因此長期得不到升調。這說明,無論是李黨是牛黨,都不是正大光明的。兩黨之爭可謂是你方唱罷我登場,幾年後,文宗上台,牛黨又通過誣陷手段將李德裕排擠出了朝廷。這一年是太和八年(834),牛黨取得了長安執政權。李德裕被排擠出長安後到了地方任職。但牛黨心狠手辣,想要斬草除根。他們想把李德裕置之死地。用的手段當然還是誣陷。可怎麼誣陷,就成了問題。牛黨的人開動腦筋,許多人坐在一起實行頭腦風暴法,最終,真讓他們想出了一個誣陷的入口。這個入口當然要從三年前說起。三年前,宦官王守澄誣陷漳王李湊與大臣宋申錫謀反,這自然也是捕風捉影,文宗皇帝明知道這是誣陷,可由於受到宦官們的鉗製,所以隻好把這位漳王貶到了地方。而漳王的家人自然也不能幸免,他的老母親也被驅逐出了長安。巧合的是,漳王母親被貶之地正是李德裕被貶之地。牛黨的人就是找到了這個誣陷入口,他們開始捕風捉影,說李德裕在地方供養彰王的母親甚是豐厚,他為什麼要這麼做呢,一定是有不軌之行為,因為他想借以結交漳王,想用漳王的勢力來做一些不受朝廷歡迎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