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捕空風捉鬼影(1)(2 / 3)

他越是緊張,就越有事情來。在調查事件不久後,高祖皇帝的父親死了。高祖皇帝派人給陳豨送信,說希望能參加他父親的葬禮。陳豨頓時就慌神了。他以為這是高祖在引誘他到長安,然後殺掉他。於是,他先是托病不去,一麵就與已經叛逃到匈奴的韓王信的兩位部將聯係,這二人領兵來到代國後,陳豨立即宣布造反,自稱代王,迫劫代地官吏人民,於自己同舟共濟。

陳豨造反跟以往的諸侯王造反不同,它讓高祖皇帝已經超出了憤怒。在他心中,陳豨是他最後的朋友,也是最忠誠的臣子。居然連他也造反,那這個帝國的諸侯們還有誰是老實的呢?陳豨造反,高祖皇帝疲於奔命,用了三年時間才將其平定,帝國受到了巨大的損失。而引起這件事情的就是周昌。

司馬遷在論述陳豨事件時這樣說道:“周昌疑之,疵瑕頗起,懼禍及身,邪人進說,遂陷無道。於戲悲夫!夫計之生孰成敗於人也深矣!”可見,司馬遷對陳豨是同情的,而對周昌卻用了一個“疑”字。事實上,周昌隻是“疑”,但他卻誣陷陳豨要造反,最後使得陳豨不得不反。

按曆史所言,周昌是個正人君子,一般而言,正人君子是幹不出誣告這樣卑鄙的事情來的。這樣看來,誣告群體往往都是小人這一定論似乎不成立了。可如果我們仔細分析周昌這個人,就會發現,他的確不是個君子,而是個十足的小人。

周昌之前強烈反對高祖皇帝廢太子,是因為他發現政府官員們都反對,這在帝國初年,中央集權還沒有強化時是非常強大的一股力量,高祖皇帝後來沒有廢掉太子,就是因為以蕭何丞相為首的政府部門全部反對。高祖皇帝實在是無奈才放棄了廢太子的想法。周昌是個善於察言觀色的人,並且能做到審時度勢,他在反對之初就知道高祖皇帝不可能廢掉劉榮,所以,他才說出那句“期期以為不可”的話來。他誣告陳豨也是看準了當時高祖皇帝對諸侯們的態度,高祖皇帝最諸侯王們的猜忌使他敢於向上誣告。事實上,陳豨養客是不假,但說到造反那純粹是捕風捉影,毫無根據。另外,代國離他趙國非常近,陳豨深受高祖皇帝的重用而在代國如魚得水,嫉妒心可能也是他做出這種舉動的一個原因。

之所以說周昌是小人,是因為他唯一的“強直敢言”的特點在高祖皇帝死後,呂後當國時突然銷聲匿跡了。呂後為了穩固自己兒子惠帝的皇位,千方百計想要殺掉趙王如意。周昌某次提出過一些意見,呂後大怒,周昌立即噤若寒蟬。後來趙王如意被呂後毒死,身為保護國王的國相的他當然也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

周昌誣告陳豨謀反一案因為後來的陳豨的確用行動證明,所以往往被人忽視了。不過,他的這種卑鄙行為能瞞得了一時,卻瞞不了幾世。最終,周昌這兩個字會被寫進誣告史,而成為主角。

2、趙廣漢的誣告預備

趙廣漢是漢朝宣帝時期的一位深得民心的清官,他死於京兆尹任上,罪名是欲誣告他人。在刑法上講,就是誣告預備。今天,某種犯罪的預備並不違反法律,但在漢朝,隻要你有犯罪的想法,就等同於犯罪。

趙廣漢年輕時在郡縣做吏,後來到州擔任地方官,以廉潔通敏下士為名。就是說,此人不但是個清官,而且待人接物很得大體,又聰明異常。後來在潁川擔任太守,因政績卓著,被調到長安擔任長安市市長(京兆尹)。“京兆尹”一職設於漢武帝太初元年。所謂“京”,是極大的意思,“兆”則表示數量極多。把都城叫作京兆,顯示出了大漢帝國之都的氣派與規模。“京兆”在漢時還被形容為輦轂,意思是在天子的車輪之下。由此可知,這個官是不好做的。由於在天子車輪之下,所以皇親國戚、達官貴人非常多,這些人都是得罪不起的。更由於漢帝國的長安城早在武帝時期曾頒布過一項國家政令,就是把天下一些不好管理的遊俠一類的人全都集中在了長安城。武帝的初衷是便於管理,可這無疑給京兆尹增加了一項負擔。這些遊俠擾亂治安還是輕的,他們如果略一動怒,會讓一些大官寢食難安,嚴重一點還會要了一些官員的命,武帝時期的一位丞相叫公孫賀的就是因為得罪了一位遊俠朱世安,而被朱世安誣告最終落得個抄家的下場。

所以說,作為京兆尹,想要保住這個位置,首先就要保證自己的清白,因為在天子腳下,特別是漢朝的天子大都英明,所以絕對不能貪汙,被人捉住小辮子。第二,要能在達官顯貴和遊俠之間處理好各種矛盾。由於很多京兆尹都沒有這種能力,所以又有“五日京兆”一說,意味著這個官很不好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