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風捉影的誣告手法並不高明,所以能屢屢被誣告者采用並且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是因為風和影子都是虛的。在虛構的事情上,往往便於加工和改造。經過改造的東西來源於事實卻又高於事實,往往會使接收者的心理接收幅度大大提高,就仿佛在聽一個神話故事,人們往往喜歡那些充滿了創意的故事。
1、誰逼反了陳豨
陳豨是西漢帝國初年的一員猛將,從劉邦起兵直到建立漢帝國,陳豨始終伴隨在劉邦左右,立下了赫赫戰功。他最大的功勞就是平定代地,被封為陽夏侯。後來,高祖皇帝與匈奴開戰,被圍困於平城,脫險後因見代地乃重地,就任命陳豨為代相,統領邊兵,防備匈奴。西漢帝國製度規定,諸侯國的國相由中央政府直接任命,並有監督與輔佐諸侯王和對中央直接負責的任務。高祖皇帝當時並沒有封代王(一種說法是封了劉如意為代王,但如意並未就國),所以陳豨實質上就成了代地的王。
漢帝國初年,高祖皇帝對諸侯王們的防範程度相當嚴密,除了派遣忠於中央政府的人去擔任國相執行監督任務外,還經常以各種借口使人到諸侯王的封地進行明察暗訪。但在對待陳豨卻是如此的信任,除了二人特別親密的個人關係外,陳豨也是個非常讓高祖皇帝放心的人。但就是這樣一個人,幾年後居然向高祖皇帝舉起了反叛的大旗。而陳豨之所以要造反,全是因為一個人的誣告。這個人就是大名鼎鼎的周昌。
周昌本是帝國功勳周苛的弟弟,二人同時跟隨高祖皇帝進入鹹陽,滅掉了秦朝。劉邦被項羽封為漢王後,用周苛為禦史大夫,周昌則被任命為中尉。後來劉邦與項羽翻臉,開始了楚漢戰爭。周苛奉命留守滎陽,城破後被項羽俘虜,因不肯投降又被項羽扔進了油鍋。帝國建立後,劉邦念周苛是個烈士,所以就由周昌接替哥哥的職務為禦史大夫,封汾陰侯。
後來,高祖皇帝想要廢掉太子劉榮而立自己所寵幸的戚夫人的兒子如意為太子,周昌最先站出來反對,他說,“期期以為不可”。我們今天一些老人還在使用這句話,以表示自己堅定的反對態度。事實上這個句子是個病句,周昌有口吃的習慣,正確的說法應該是:期以為不可。
周昌在反對這件事情上雖然出力不小,但最終高祖皇帝沒有廢掉劉榮,全在張良讓呂後請出了四位隱居的賢人說服了高祖皇帝。不過,這件事之後,周昌給高祖皇帝留下了深刻印象,認為他強直敢言。
後來高祖皇帝把劉如意封到趙地為趙王,為了百年之後還可以保護如意的安全,他特別任命周昌為趙國國相。周昌就是在趙國國相任上充當了一次卑鄙的誣告者。
陳豨這個人所以能與高祖皇帝私交不錯,是因為二人都性格豪放,有俠客之風。陳豨最仰慕的人戰國時代魏國公子無忌之為人,無忌是戰國四公子之一,常養數千門客在家中。陳豨在代地,開始效仿無忌公子,多招賓客,收養門下,無論其人貧富貴賤,一律平等看待。而且也學無忌公子謙恭下士,如同布衣之交,所以遠近之人,爭來趨附。賓客一旦多了,又不加篩選,難免就有不肖之徒混入其中,這些人狗仗人勢,做下了一些違法亂紀之事自然不在話下,但這一切是陳豨所不知道的。如你所知,許多大人物後來身敗名裂,他本人的罪惡或許並不如後人所說的那麼多,大多數罪惡全是他下麵那些人冒他的名義幹的。
一次,陳豨告假歸裏,路過趙國邯鄲都城。按禮節,身為趙國國相的周昌要出去迎接。當他出城門時就被眼前的景象嚇了一跳。隻見浩浩蕩蕩的不計其數的人往城門趕來,一打聽,這些人都是隨陳豨歸裏的。周昌大致一數車輛,居然多達千輛。這些人在進入邯鄲城後,所有的旅舍全被占滿。不過,這一次周昌隻是驚訝而已。
不久後,陳豨假期結束回代地,又路過邯鄲,這一次周昌可就不僅僅是驚訝了,而是有些恐懼。他認為陳豨招攬了這麼多人,很有謀反的心思。於是,他跑到長安,向高祖皇帝這樣說道:“代相陳豨,領兵居代數年,多招賓客,臣恐其謀為不軌,應多加防範。”
高祖皇帝聽完這樣的話後,並沒有特別的在意,他命周昌仍回趙國,許多天後,才派人去代國調查此事。調查的結果可想而知,陳豨根本就沒有不軌之謀,但他的那些賓客們在代國的行徑卻都屬於違法行為,高祖皇帝對那些賓客一點興趣都沒有,調查人員最後總結說,陳豨根本就沒有謀反的跡象。高祖皇帝也就放下心來了。
但陳豨卻不放心了。
陳豨在得知中央派來調查員開始,始終就忐忑不安。這當然不是他膽小如鼠,事實上他應該不做虧心事不怕鬼叫門才對。可是有之前一些諸侯王的教訓,他必須要正視。在陳豨之前,幾個諸侯王的造反大都沒有事實根據,而高祖皇帝在鏟除這些人之前,都是派了人去調查,結果調查員一走,長安就宣布這些人是叛亂之徒,使得有些諸侯王不反也得反。陳豨深知高祖皇帝的脾氣,他對諸侯王是相當不放心的。即使他們的私交很好,但皇帝翻臉可是比翻書都快的。當然,陳豨並非是諸侯王,而不過是代國國相,可前麵我們說過,由於沒有代王在代,所以他就成了實質上的代王。所以,他的緊張也就在情理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