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這次京察中東林黨人的報複行為,前輩學人謝國楨先生就說:“天啟三年的京察,趙南星未免作的太辣,但後來魏忠賢的殘戮,又未免太毒了”。他這句話其實還可以著來理解,後來東林黨人被魏忠賢大肆清洗,一半責任要歸於自己。
假設,隻是假設,黨爭開始隻是純粹的政見和價值觀分歧的話,那麼到後來也就顯現出了它的真實麵目:則徹底淪為了全然不顧天下國家的意氣之爭、利益之爭、個人恩怨之報複。齊楚浙三黨自然如此,東林黨自然也不例外。
由此可以看出,東林黨顧憲成等人的行為必定會招來誣陷,而他們也並非是善類,也會用另一種方式來進行還擊。
5、戴梓之死
戴梓是清朝初年的一位火器專業人士。他出生在思想活躍的杭州,其父是明末的火器製造專家,由於受父親影響,戴梓自幼便醉心火器研製。滿清入關後,他投向清朝。
據說,康熙皇帝第一次接見他時,令他作《春日早朝詩》,他略加思索,當場完成,由此受到賞識,授以翰林院侍講官職。此人在繪畫、書法上都有很深的造詣;他在音樂方麵的成就也不可小視,曾參加過編修《律呂正義》。但其最高的成就還是在火器的研製方麵。有月次,康熙問他是否理解外國產的法琅機槍,戴梓就很快就把類似的機槍研製出來了。清大臣紀昀記載說,戴梓的子侄跟他說過戴梓製造的一種連珠鳥銃,這種鳥銃可以連發射擊二十八發。它的形狀有些像琵琶,火藥和鉛彈存在銃的上部稱作銃脊的地方,有兩個機輪,扳一機火藥和鉛彈自動落入筒中,第二機就隨之動作,火石激發鳥銃發射,如此重複,二十八發射擊結束後,才需要重新裝火藥和鉛彈。
戴梓不但會製造火器,而且善於複製。某次,有西洋人把一種稱為蟠腸鳥槍的火器獻給康熙皇帝,康熙皇帝讓戴梓模仿製造出來,戴梓僅有了幾天就模仿出了多把這樣的槍。那麼,戴梓所製造的槍,其功能如何呢?戴梓“自製火器,能擊百步之外”。而多年以後,乾隆年間的在新疆作戰的清軍的鳥統射程隻有三十多步。由此可知,戴梓的火器製作水平之精。戴梓最有成就的當是為清軍創製和裝備了“威遠將軍炮”、子母炮,這些先進武器在擊敗“三藩”和準葛爾勢力時立下了非比尋常的功勞。
但讓人想不到的是,戴梓不僅沒有因種種功勞獲得賞賜,反落得一個讓人扼腕長歎的命運。那就是後來被一個外國人南懷仁誣陷而被發配到遼東,淒慘地過完了下半生。
南懷仁是一位西方教徒,多年前就來到中國,後來得到康熙皇帝的賞識,在宮中擔任要職。他在康熙皇帝麵前誣陷戴梓私通日本。在當時,清朝與日本的外交關係並沒有建立。日本人在清朝的活動相對而言是非常少的。但南懷仁在康熙麵前提到了這樣一點,日本人與朝鮮人一樣始終奉已經成為曆史的明朝為正統,有一大批前明人欲光複明朝的人士逃到日本。南懷仁盡力讓康熙皇帝相信,日本之於大清國是敵人。那麼,戴梓的私通日本自然就是欲行出軌之事。康熙皇帝隻是做了少量的調查,就將戴梓趕到了遼東。
南懷仁為什麼要誣陷戴梓,下麵這件事可能是原因。一是在戴梓製造衝天炮之前,康熙先是命令南懷仁造,但“造之一年而不成”,這才讓戴梓製造的,而戴梓僅用了八天時間就造出來了。這使南懷仁“慚且憤”。第二件事是在編纂《呂律正義》時,南懷仁和戴梓有意見分歧,讓南懷仁痛苦的是,他無法辯論過戴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