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躲不開的汙水(3)(3 / 3)

南懷仁的心胸之狹窄滅亡了最有前途的一位火器專家。在當時的朝廷上,很多官員都對戴梓寄以厚望。因為他能用自己設計的武器以最小的代價換得最大的勝利,在大清的數次對外作戰、兵力不強的情況下,他無疑就是救世主。

但有一個問題卻值得思考,在曆史上,康熙皇帝決不是一個缺乏判斷力的君主。他不可能不知道戴梓的才幹遠在南懷仁之上,以他的英明,他為何僅憑南懷仁一麵之詞就給戴梓定罪?一向渴望、尊重人才的他難道不知道戴梓是天下無二的人才?康熙皇帝為何容不得戴梓,卻能夠容留和重用比戴梓的軍事發明平庸出數百倍的南懷仁呢?

眾所周知,以潑汙水的方法來誣陷別人,一個必要條件是,接收者必須昏聵,至少缺少一定的判斷能力。但康熙皇帝顯然不是這樣的人。也就是說,康熙故意地製造了這起冤案,這從他發配戴梓到遼東這一懲罰即可看出,倘若他真的相信戴梓裏通外國,那麼應該是死罪。

倘若我們了解大清統治者對漢人的防範心理,其原因就一目了然了。南懷仁的誣陷所以成功是因為康熙的防範心理相當地嚴重。康熙在平三藩、征服準葛爾、奪取台灣三次大戰後,大清江山已穩如泰山,在這位武功已達到鼎盛的帝王來講,飛鳥盡,良弓自然就要藏起來。戴梓的發明已經沒有用處了,相反,他的發明對大清朝來講反而成了一種威脅。按照滿洲權貴的思路:戴梓可以給自己發明機關槍,他也可以為自己的敵人製造。這些人見識過機關槍的威力,他們無法接受萬一對手有了這種武器後的現實。他們不是千方百計地提高自己,而是把這種提高徹底扼殺掉。所以,戴梓的結局就是意料之中的事了。事實上,戴梓應該感到萬幸,他的主子康熙帝還算仁厚,留住了他一條命,遼東雖然寒冷荒蕪,但畢竟他還活著。

另外,戴梓受到被流放的命運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他是漢人;而南懷仁不是漢人,是個“非中國人”,這大概正符合了滿清統治者的自我定性認識,他覺得相對於漢人,這個“非中國人”是自己的同類。滿清統治者將戴梓“活埋”,造成的損失是難以估量的。這種不可估量在後來對外戰爭中得到了最大程度的表現。每場戰役因武器的拙劣而屢戰屢敗讓早已腐朽的滿清政府更加雪上加霜。

事實上,這並非是康熙一人的狹隘之見。整個滿洲人骨子中就有這種思想。在很多治軍事史的學者眼中,清朝是一個沒有軍事技術的朝代,這些人進入中原後,還用著他們曾經的簡單方式來進行軍事統治。他們還死死抱著“弓馬取天下”的冷兵器觀念不放。

當然,並不是滿洲人一生下來就有這種觀念的,這種觀念形成的一個重要的曆史原因是:滿清的強勁鐵騎屢次擊敗在軍事技術裝備上優於自己的明軍,並且最終征服了中國。

他們以為自己是憑著手中那張破爛弓箭打敗火器裝備的明朝軍隊。在這種觀念的影響下,滿洲人對於當時先進軍事技術——火器的研製、生產、應用,是不可能重視的。在他們看來,明朝滅亡的原因是因為大炮抵擋不住細得可憐的箭的進攻。事實上,明朝之所以敗亡,遠不僅是因為滿清的軍事進攻,而是幾種極為不利的因素合力的結果:饑荒、瘟疫和大規模的農民起義拖住了明朝抗清的後腿,並且大大消耗了明朝的元氣;崇禎帝朱由檢連續的愚蠢決策使明政權自毀長城,喪失了凝聚力,導致大批軍隊倒向滿清和李自成。

明朝之所以滅亡,不是因為火器無用,而是因為明朝武器的優勢已經不能彌補這幾種不利因素造成的損害。反過來講,如果不用火器,明朝滅亡會更快。沒有火器,明軍根本不可能把滿清擋在遼西十八年之久,努爾哈赤肯定不會被大炮炸成偏癱而活活氣死。他那個時候難道不知道大炮是有很大威力的嗎?他的死其實一點價值都沒有,他在臨死前應該告訴他的後代們,相信大炮。可他說的一番話卻告訴他的後代,之所以自己被氣死,就是因為天不照顧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