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後,阿合馬的末日終於來了。至元十九年(1282)三月十七日,太子真金的崇拜者益都千戶王著與高和尚等合謀,乘真金隨從忽必烈在上都之機,詐稱皇太子還大都作佛事,結八十餘人,夜入京城,將阿合馬誘騙至東宮前,王著用一柄大銅錘擊碎了阿合馬的腦袋,阿合馬立斃。阿合馬死後,忽必烈得到消息,很快就將肇事者王著、高和尚等誅殺。
但這個時候的忽必烈已經知道倘若深度追究,其所帶來的後果無法預料,所以,在誅殺了王、高二人後,不但停止了追查,而且還將阿合馬發墓剖棺,戮屍於通玄門外,縱犬啖其肉。“百官士庶,聚觀稱快”。子侄皆伏誅,沒入其家屬財產。其妻引住處死,妻四十、妾四百人分賜他人。
這個喜歡用髒水潑人的人最終得到的下場可謂後世同類人鑒,但我們應該認識到的是,阿合馬所以能在朝中栽贓陷害多人,並且持續多年,他的主子忽必烈的支持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說,栽贓陷害不僅僅需要潑水者的智慧與權力,還需要權力源泉的庇護和支持。
4、徐兆瑞與東林黨
明朝中後期,一位叫顧憲成的官員被同僚排斥出朝廷到了無錫,修複了前人留下的一所書院,名為東林書院。顧憲成為官多年,相交了很多朋友,又因為他是做學問出身,所以東林書院在短時間內聲名鵲起。但這個時候還沒有出現我們後來所說的東林黨。顧憲成在東林學院隻是講學,他並不像後人說的那樣評議時政。略有頭腦的人就會想到,顧憲成並不像其他被貶的官員一樣受過身體之苦。所以他對朝廷的憤恨並不深,他回到無錫後之所以講學無非是因為看透了官場是一是非之地。一個具有這樣想法的人怎麼會回過頭來對是非之地大談特談呢?假設他總是評議朝政,朝廷難道會任憑他胡說八道而不理?
有一點是不容質疑的,當時諸多被貶官員總到他那裏聽他講學。這就讓人有一種感覺:東林書院是失敗者的樂園,大凡失敗者對打敗他的敵人肯定不會有什麼好評價。
但朝廷中的有些不安分的人認為顧憲成就是在東林書院評議時政,還有一些朝臣幹脆痛下狠心,將他們定義為“東林黨”。被對手扣以“東林黨”這個帽子,其實戴起來並不舒服。明時所謂的“黨”,文雅一點來講是派係,團夥;不文明來講,所謂“東林黨”就是在東林書院和與東林書院有來往的那群家夥。所以,這群家夥並不都是仗義之人,並不都是想為天下出力之人。顧憲成就曾在京察中聯合吏部尚書打擊內閣一派的推薦人,這些後來沒有升職或者是被貶的人中肯定有多才剛直之人,隻不過是內閣一派,就被顧憲成打擊掉了。
他被清除出朝廷後,一心研究學術,對朝廷之事並不過問,直到李三才的出現。李三才這個人很倒黴,他在鳳陽作巡撫時給萬曆皇帝上疏並沒有得到重視,後來結識了顧憲成,並成為好友,他很為這個朋友的講學所為而激動。當朝廷希望顧憲成到南京就職時,他給顧憲成寫信,希望他能重新出山。但顧憲成隻是一笑置之。
可第二年,由於萬曆皇帝長時間的斷頭,內閣大量缺人,時大學士葉向高提議推選閣臣,朝中很多官員推選了李三才。但卻遭到工部郎中邵輔忠的強烈反對,反對的理由幾乎可笑,他們認為李三才生活太奢侈。李三才在這方麵的確不怎麼注意,可這種生活細節無論如何都不能成為閣臣的正當理由。通過葉向高的解釋,我們得知此人正是前首輔王錫爵一黨的,而且,此人也知道當年諸多兄弟在京察中落馬,完全是顧憲成一夥的東林黨人所賜。而李三才又和顧憲成交往甚密,這才是他反對的理由。
一時之間,諸多人站出來反對,諸多人站出來表示讚成。朝廷上下,南京北京僅圍繞著一個閣臣問題開始了激烈的爭論,由就事論事發展到了個人攻擊,再由各人攻擊發展到了派別之爭。
一個李三才竟然引動了整個大明帝國兩京的大臣們打嘴仗,真是毫無天理。遠在無錫的顧憲成聽到這個消息後,就出於好意——別的一點意思都沒有——給當時的葉向高寫了一封信,他說,自己和李三才是再好不過的朋友,對這位朋友很是了解,無論是能力還是人品,都對得起閣臣之職。
先接到他信的是李三才的好朋友禦史吳亮,這個頭腦簡單的家夥居然把這封信抄在了邸報上,遍遞各衙門。無疑,這激起了那些反對李三才入閣的人的憤怒。他們認為,顧憲成以一介草民,居然敢幹預政事,簡直是大逆不道。
不過,在這個時候,關鍵是打勝李三才入閣這一仗,至於顧憲成,隨便牽扯進來就是了。幾天後,反對聲最高的禦史徐兆瑞忽出奇招,認為東林書院幹預朝政,並給其命名為“東林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