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製度的確立,把金國許多權貴的夢想給打碎了。因為按照原來的規定,金熙宗倘若宮車晏駕,繼承皇位的要從金熙宗的弟弟裏麵挑。可現在不一樣了。當金熙宗生了第一個兒子後,他的弟弟們的心都碎了。所以,他們才向宇文虛中進行了義無反顧、勇往直前的誣陷。
宇文虛中的死還有一種說法,這種說法認為他的確要謀反。據說,宇文虛中畢竟是漢人,即使在金國多年,所以總想密謀帶著欽宗皇帝回江南,但事情泄露。宇文虛中等不及,就率領士兵進入金熙宗的宮裏,想要挾持他。金熙宗險些就被他活捉,逃脫後,把宇文虛中活捉,然後處死,宇文虛中一家老小也無一幸免。
但不管是哪種說法,宇文虛中在金國都是一個不受歡迎的人。那麼,對他的誣陷也就不可避免了。
3、表箋案
明朝初年宮廷有個習慣,每逢正旦,萬壽節及冊立東宮時,內外文武大臣都要獻上表箋慶賀。而開國皇帝朱元璋知道開國諸臣大都是草莽,真正能寫出像樣文章的並不多。這些人隻能把撰寫賀表的任務交給一些知識分子。朱元璋最清楚不過的是,知識分子筆下很不老實,借古諷今,罵人不帶髒字是他們的能耐。所以,對幾乎所有的表箋都特別留意。而一留意,他就真的發現,這些人的確有問題。於是,毫不留情地向這些人舉起了屠刀。這就是明朝初年的“表箋案”。而“表箋案”大都是朱元璋的斷章取義和望文生義引起的。
浙江府學教授林元亮作《謝增俸表》中有“作則垂憲”,在江南,由於方言原因,“則”與“賊”讀音相似,被朱元璋視為罵他起兵當過賊,斬。
澧州學正孟清作《賀冬表》中有“聖德作則”,斬。
桂林府學訓導蔣質作《正旦賀表》中有“建中作則”,斬。
北平府學訓導趙伯寧作《長壽表》中有“垂子孫而作則”,斬。
杭州教授徐一夔賀表中有“光天之下,天生聖人,為世作則”,太祖大怒,斬。
福州府學訓導林伯璟作《賀冬表》中有“儀則天下”,斬。
陳州府學訓導周冕作《萬壽表》中有“壽域千秋”,斬。
常州府學訓導蔣鎮作《正旦賀表》中有“睿性生智”,“生”與“僧”同,被視為罵太祖當過和尚,斬。
台州訓導林雲作《謝東宮賜宴箋》中有“體乾法坤,藻飾太平”,“法坤”與“發髡”同,“藻飾”與“早失”同,斬。
祥符縣教諭賈翥作《正旦賀表》中有“取法象魏”,斬。
懷慶府學訓導呂睿作《謝賜馬表》中有“遙瞻帝扉”,被視為“帝非”,斬。
德安府學訓導吳憲作《賀立太孫表》中有“天下有道”,“道”與“盜”同,斬。
國內的臣子受到如此的斷章取義,望文生義,即使是藩屬國朝鮮的人犯了這樣的忌諱也要受到嚴懲。當時,朝鮮國王李成旦進表箋,有犯上字樣,明太祖當即下令拒絕收他的貢物品,然後命令朝鮮交出撰寫此文的人。朝鮮恐懼,隻好將此人押送至南京,朱元璋將他發配雲南。
朱元璋可謂是把斷章取義望文生義發揮到了極致。一位禦史作詩:“夢中正得君王寵,卻被黃鸝叫一聲!”朱元璋認為不吉祥,下獄死。一位僉事陳養浩作詩:“城南有安婦,夜夜哭征夫”,認為他對社會不滿,被投入水中溺死。還有就是純粹的濫殺了。比如兗州知府盧熊把“兗”錯寫成“袞”,被明太祖視為不敬,斬。中書詹希原給太學寫匾額,“門”字少最後一勾,被視為阻礙納賢,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