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多年後,關於李存孝的傳說如雨後春筍。《石頭人招親》是講他父親的、《十三太保》是講他在李克用手下的風光史的、《打虎收孝》是講他打死一隻老虎而被李克用收為兒子的。至於其他的關於李存孝的故事非常之多,甚至有些明明是李克用的,也都放在李存孝身上。那麼為什麼會有這些傳奇故事呢?第一,李克用深愛著李存孝。第二,李存孝是那個年代一位最勇猛的武將,又是一直維護唐朝李克用手下的孝順兒子。後人的傳說中難免要和“忠孝”二字扯上關係,李存孝想沒有傳奇都不成了。最後,後人認為李存孝是被誣陷而反叛的,所以,李克用在殺他後很後悔,悲劇使人創造傳說。
在李存孝死後,李克用的軍事勢力逐漸變弱,最終,他死在了朱溫的手下。因為一次小小的誣陷,而使李存孝走上了萬劫不複的道路。可見危言聳聽的誣陷之辭實在是射中人性弱點的一支利箭,如李存孝如此英勇的人都無法躲避,更何況其他人?!
4、寇準該被誣
宋朝真宗在位中期,雄踞北方的遼朝為了擺脫國內經濟的危機,對大宋采取了軍事行動。此次軍事行動,遼國相當重視,最高軍事長官則為遼國的蕭太後。遼軍一路勢如破竹,宋軍的毫無準備與戰鬥力脆弱的傳統使得遼軍不費吹灰之力就行進到了黃河邊,兵鋒直指大宋都城汴梁。
汴梁實在不是都城的最好城市,北方的民族隻需要用上三到四天的時間就可以到達黃河,渡河後,前麵是一片平坦之地,無險可守,等於說,敵人一旦過了黃河,從軍事戰略角度而言,就等同於兵臨汴梁城下了。
遼軍還在黃河以北休整,準備過河。汴梁城已經亂了。真宗皇帝多次召開會議,希望大臣們拿出解決危機的辦法。有大臣認為應該向南遷都,大臣寇準認為不可。他希望皇帝能禦駕親征,按他的說法,一旦真宗到前線,士兵士氣會被激起,真宗一人就是十萬大軍。
真宗開始的時候很不情願,國家雖然是他的,但國家的財富與榮譽是他的,國家的危機在他看來並不屬於他。不過,寇準的堅決與朝臣們的要求最終讓真宗禦駕親征。
多年以後,宋軍和遼軍對峙在澶淵一帶所進行的多次戰事已經不重要,真宗皇帝的親征的確給宋軍注入了活力,最終,遼國的進攻在屢屢受到阻止後希望能與大宋簽訂停戰協定。
真宗皇帝自然是大喜過望,他是個不喜歡訴諸武力的君主,寇準要求他親征已使他當初很為難,在戰爭過程中,這位君主始終坐臥不寧,遼國希望停戰的決定無疑給了他一個台階。他要求正在全神貫注地對付遼國的他的臣子們立即停戰,去跟遼國商談停戰協定。
10個世紀過去了,許多人還對宋遼的這場戰爭認定是宋勝遼敗。如果真是這樣,當真宗皇帝派出去談判的曹利用在臨行前就不會被他規定了進貢數額。真宗皇帝並非是庸主,從他執政的能力與熱情而言,他不可能做出那種明明贏了戰爭卻還要賠款的愚蠢行徑。真宗離他的祖先太祖、太宗朝不過四十年,太祖的南征與太宗的北伐或多或少都給他以雄心壯誌,對北方的少數民族進行戰爭並試圖擊敗之在真宗心中可能是熱切盼望的。而他所以要做出進貢的舉動無非是他知道,如果不立刻進行停戰,失敗的一方肯定是大宋。在他心目中,大宋軍隊已經無法支撐到最後。遼國的這個台階給得恰到好處,當曹利用臨出發前,被寇準叫住了。寇準以威脅他生命的口吻向他做出指示,進貢數額絕對不能超過十萬兩,並且,絕對不割一寸土地。
在與遼人的談判中,曹利用堅決地否定了遼人要宋歸還已被宋收複的瀛漠二州的要求。其強硬的態度讓遼人最終選擇了放棄,兩國達成最終協議,宋方一年出銀十萬兩,帛二十萬匹。遼稱宋為兄。這就是曆史上十分有名的澶淵之盟,無論它在後世那裏引起了多少爭議,並不是我們要敘說的內容。真宗是手舞足蹈的,回汴梁後,寇準之前的決策使他成為焦點人物。在所有朝臣眼中,寇準的從政生涯即將輝煌地到來。的確,澶淵之盟是在寇準的主持下達成的宋遼之間第一個重大和平條約,這份條約對宋朝當時的對外關係以及後來一百多年和平局麵的維持有著相當重要的意義。
後來仁宗時代的大臣範仲淹就評價寇準說:“寇萊公當國,真宗有澶淵之幸,而能左右天子,如山不動,卻戎狄,保宗社,天下謂之大忠。”範仲淹並沒有誇大其詞,一位宋人叫陳瑩中的就客觀地說:“當時若無寇準,天下分為南北矣。”
宋朝的天下用一位耿直之臣而言就是皇帝與士大夫的天下,在任何朝代,臣子的本分隻盡限於文死諫武死戰。宋朝官員卻能與皇帝抗爭,用範仲淹的話就是可以“左右天子”。這當然不是要有出軌舉動,而是宋朝的廟堂風氣。寇準左右了真宗讓其親征並得到了百年和平,所以天下人才讚譽他是大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