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5章 紅都隨感(2)(2 / 3)

廬山瀑布之美,在李白的詩中表現得酣暢淋漓;廬山瀑布之奇,把千年詩人的浪漫推向了巔峰。它印證了天下名山多為僧道所占,也因文人雅士的抒懷平添幾分靈性。廬山二者兼得。被譽為“東方黑格爾”的高僧慧遠,建東林寺,開淨土宗。麵對峰青泉飛,唐代著名的詩人白居易留下了“遺愛寺鍾欹枕聽,香爐峰雪撥簾看”的詩句。五老峰南的白鹿洞書院,籌建於南唐,是中國曆史上存續時間最長、影響最大的高等學府,朱熹的加盟和學院教育製度的形成,使白鹿洞書院和廬山聲名大噪。後來,宋儒周敦頤在廬山北麓創辦了濂溪書院,“吾聞山下泉,終與江海會。高哉廬阜間,出處濂溪派。”在雲霧繚繞中,觸摸到儒學家靈魂深處的思想。是詩,造就了名勝;是文人,造就了名山。

蘆林一號

蘆林一號,這是毛澤東同誌的舊居,現為廬山博物館館址。1961年廬山工作會議和1970年九屆二中全會期間,毛澤東同誌便下榻在這裏,係典型的四合院式別墅建築。

房內“大大的窗,大大的門,大大的床,大大的座椅”,簡樸的陳設,折射出偉人豁達、大度的氣魄。我曾到過紅都瑞金,蘆林一號擺設與瑞金毛澤東住房並沒有多大的差異,這與毛澤東的高尚情操不無關係。據說,蔣介石在蘆林地帶籌劃過營造大樓,美夢隨著國民黨軍隊的節節敗退而破滅。有趣的是,蔣介石把廬山作為夏都時,毛澤東已在瑞金建立了紅都。夏都和紅都,是兩個相對立的政權。紅都是蔣介石的心腹大患。在1930年1月至1932年6月,蔣連續發動四次反革命“圍剿”失敗後,還在廬山創辦了軍官訓練團,妄圖剿滅紅軍。幾十年之後,夏都已成往事,紅都卻孕育了人民當家做主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如果說是一種巧合,也可以說是不可逆轉的曆史必然。政治風雲給廬山增添了神秘的色彩。當年的“蔣介石失去的,毛澤東得到的,全都賣給你”,牽動的不僅僅是“美廬”等幾棟別墅。

蘆林一號成為廬山博物館後,在複原展出毛澤東同誌臥室外,還豐富了陳列內容,成為當今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的重要基地,“它是中國和整個世界的財富”。

錦繡穀

花徑如琴湖以下,兩崖拱峙,峭石堆砌,恰似斷橋,即為廬山之天橋。

循著天橋小徑前進,腳底下便是錦繡穀。這錦繡穀,因香飄深穀,燦如錦繡而得名。錦繡穀內,千岩競秀,萬壑回縈。腳底下的石級台階,在懸崖峭壁之間,迂回曲折。漫遊其間,隻見路盤鬆頂上,恍在半空行,加以天風拂衣衫,更覺得飄渺一身輕。沿途飽覽,深歎錦繡穀中皆錦繡。難怪北宋著名文學家王安石吟詩曰:“邂逅五湖乘興往,相邀錦繡穀中春。”

在漫步錦繡穀,走過花徑之後,我常馳想陶公“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情景,可惜他隱居的草廬經不住歲月的風霜,蕩然無存了。此時,印象最深的還是山上的別墅,石頭、鐵皮瓦、魚鱗板、老虎窗、鬆林。人們常說建築是凝固的音樂,其實它還是一部永恒的史書。

(原載《光華時報》,2002年9月24日,筆名“楊子”)

暨首屆客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情迷廬山

瑞金充滿了神秘,神秘得讓人驚奇,神秘得讓人憧憬。作為史學愛好者,對紅都瑞金的向往是一種擋不住的誘惑。躊躇多年之後,在一個日麗風清的周末,我踏上了這塊紅土地,激動地踩在偉人曾多次來回走過的地方。

眾多的革命舊址是瑞金的一大特色。180多處舊址像一顆顆寶石播撒在近10個鄉鎮,又像天宇裏鑲嵌著的熠耀的繁星。臨時中央政府機關在瑞金的三次移駐,形成了葉坪、沙洲壩、雲石山三大革命舊址群,使瑞金驟然成為新民主主義革命史上第一個紅色都城。

葉坪是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的誕生地。1931年11月7日,在此召開了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建立了人民當家做主的政權。夏天就要到了,葉坪舊址群內古樟都披上了濃綠。我隨著導遊追尋著往日的紅都,來到紅都廣場:紅軍烈士紀念亭、博生堡、紅軍烈士紀念塔、公略亭、紅軍檢閱台等紀念建築都被極好地保存了原貌。佇立其間,會使人油然想起北京的天安門廣場,驚歎於竟如此的相似,紅軍烈士紀念塔-人民英雄紀念碑,紅軍檢閱台-天安門城樓……這些都無聲地告訴著遊客這裏曾經有過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