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中,我從館藏六十年代走訪的蘇區老同誌回憶材料中,尋找到共和國元帥賀龍就是在賴氏公祠加入中國共產黨的。校園內的賴氏公祠,始建於1897年,據《祠記》載:“後為寢室,前為庭,又前為大門,顏曰:賴氏公祠。”它是瑞金及附近數縣賴氏為紀念客家先祖賴碩修建的,麵闊13.9米,進深45.4米,占地849平方米。1923年,在此籌辦了私立綿江中學。它也是南昌起義部隊起義勝利後南下廣東,1927年8月26日進占瑞金的中共前敵委員會等領導機關的駐地。
南昌起義部隊在瑞金期間,發現和培養一批先進青年,9月上旬,在綿江中學幫助成立了綿江中學支部,這是瑞金第一個中共支部。此時,第二方麵軍總指揮賀龍表現出了一個共產黨人的黨性、理想和正氣,經周逸群、譚平山介紹,與革命委員會宣傳委員會主席郭沫若、革命委員會黨務委員會委員彭澤民一道,在綿江中學宣誓,加入中國共產黨,從國民革命時期的著名將領,成為解放軍的締造人。6年後,為紀念南昌起義,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在1933年6月30日,頒布了“關於決定‘八一’為中國工農紅軍成立紀念日”的命令。緊接著,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在7月1日作出了“關於‘八一’紀念運動的決議”,規定以每年“八一”為中國工農紅軍紀念日。當然,“八一”建軍紀念日就在瑞金確立了,這是“八一”建軍節的由來,也是賴氏宗祠的又一魅力的體現。
這裏以前是個熱鬧的地方。1930年10月和1931年9月,瑞金縣第二次和第三次工農兵蘇維埃代表大會先後在這裏召開。第三次工農兵蘇維埃代表大會,選舉了瑞金縣出席全國第一次蘇維埃代表大會的代表。現在,它已辟為第一中學校址陳列室。走進賴氏宗祠,我想起了董必武1961年11月重遊瑞金時寫下的“昔日紅都績尚留,公房簡樸範千秋”絕句,作為瑞金新發現的革命史跡之一,它與其他革命遺址一樣,真實地記載了中國革命史上的重要一頁;我想起了瑞金第三任縣委書記鄧小平題寫的校名,賦予了從綿江中學到瑞金第一中學的曆史啟迪;我想起了賀龍堅強的黨性和優良的作風,剛直不阿、坦蕩豁達的品格,為我們樹立了一個真正共產黨人的榜樣,這裏不正是他們最好的精神家園嗎?
略顯發黃的校史陳列版麵,展現了這些並不久遠的往事。我試圖解讀賀龍那時的政治見解,緬懷久經考驗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視黨性如生命的賀龍,是令人敬佩的。從教學樓裏不時傳來的朗朗讀書聲中,我聽到了,也看到了賀龍堅定的革命信念,對共產主義理想的執著追求,融入了瑞金第一中學,融入了當今學生的品行操守裏。
曆史已經走進了新的千年,為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積極挖掘紅色文化遺產資源,打造國內外著名的紅色旅遊名城已成為瑞金的重要舉措。革命遺跡的保護與利用的關係已日益突出,也說明了文物工作對當地經濟文化的影響。如何在有效保護和合理利用中,充分發揮像賀龍入黨處這樣一大批遺址的作用,推動文物保護工作健康有序發展?我常想,要做到這點並不難,要始終做好卻非易事。目前,尤其要珍惜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的時機,邊普查邊保護,盡快組織申報一批文物保護單位,才能在促進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中發揮文物部門的獨特作用。這些是我們應該麵對和解決的課題,也應該是我們開展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的動機和動力。
(入選《“三普人”手記——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征文選集》,並獲優秀獎,文物出版社,2009年9月)
尋訪賀龍入黨處
變幻莫測的瀑布雲,青翠浴滴的錦繡穀。
千年的詩人和百年的中國,構築了文化名山、政治名山的脊梁。
絢麗的自然風光和異國風情的別墅,成為廬山最具魅力之處。
廬山瀑布
廬山瀑布,早在唐代已具盛名。盛名的原因很多,有瀑布跌宕起伏、席卷千軍的氣勢,有天女撒珠般的瑰麗,有持彩練當空舞的灑脫,有疑是銀河落九天的驚奇,有一代詩仙李白的千古絕唱……
總之,廬山的瀑布名垂千古。今天初登廬山的遊客,要數出廬山的景點,首推便是瀑布了,甚至隨口都能吟出李白的《觀廬山瀑布》來,可見廬山瀑布在眾多遊客心中的分量。
極目遠眺,瀑布在一片綠色中染上了一道漂浮的雲煙,由上而下,或濃或淡,或輕或重,像國畫中不經意的皴筆,著墨不多,卻有點睛之效,透出懾人的神韻。伴著瀑布傾盆而下的轟鳴,夾雜著絲絲點點的霧氣,卻有遠離塵囂的清涼,沉浸在奇山秀水的世界,如莊周夢蝶,感受到入化的幻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