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視著塔座下的石碑,分別鐫刻了毛澤東、朱德、周恩來、何克全、博古、項英、鄧發、王稼祥、張聞天等中央蘇區黨政軍群領導人的題詞。我將時任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中國工農紅軍總司令朱德題詞碑文摘錄如下:“世界工農永遠地記著這是革命先烈血的遺跡。”這不禁讓人想起革命成功的不易。毛澤東題詞比這還長些,指出“這些同誌的犧牲,表現了無產階級不可戰勝的英勇,奠定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的基礎,全中國工農勞苦群眾,還在踏著這些同誌血跡前進……”讀畢碑文,時值正午,迎麵而來廣州中青旅組織的“紅都之旅”團隊。隨著時代的發展,瑞金依托紅色故都的曆史地位,開發了紅色旅遊,並把它作為第三產業來發展,整個上午旅客絡繹不絕。
離開葉坪時,我把一束鮮花敬獻在紅軍烈士紀念塔的塔基上,陽光下綻開的花瓣,那麼美麗。這裏的生命雖然短暫,卻永遠不死!我看著烈士塔在藍天白雲中漸漸遠去,融入天地之間。
頂著驕陽,下午驅車去了沙洲壩,慕名拜訪了年邁的蘇區幹部。沙洲壩是1933年4月至1934年7月臨時中央政府的第二個駐地。1933年春,黨中央負責人博古已從上海來到瑞金,共產國際派來的軍事顧問李德已成為熱點人物,我曾專程尋訪了他的住所,一幢孤立在田野中的房子。因為他的孤傲,“獨立房子”倒成了他貼切不過的代稱。據說,金發碧眼的李德,在第五次反“圍剿”戰爭中,自以為學富五車,不顧中國國情,生搬硬套,把能征善戰的紅軍差點推向了絕境。紅軍雖浴血奮戰也難逃失敗的厄運。這位蘇區幹部談到這裏早已淚流滿麵,痛心不已。
在來瑞金之前,我曾認真閱讀了李德寫的《中國紀事》一書,書中,他對中國革命所犯下的錯誤百般狡辯,至死不悟;同時,還拜讀了毛澤東同誌著的《關心群眾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一書,這篇光輝的著作就是在沙洲壩寫成的,這裏是毛澤東思想的發祥地。眼前清清的水井,便是紅井。大多數人認識瑞金是從紅井開始的。一篇耳熟能詳的小學課文,熏陶了幾代人,“吃水不忘挖井人,時刻思念毛主席”,紅井的故事是當年幹群關係血濃於水的縮影,是共產黨人在瑞金治國安民的有力見證。在被江澤民同誌譽為當年“人民大會堂”的臨時中央政府大禮堂,曾相繼召開了中華蘇維埃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次全國政治工作會議。在這裏,中國紅色政權建設已經走向成熟。
雲石山是臨時中央政府在瑞金的最後一個駐地。此時,第五次反“圍剿”已到了最關鍵的時刻,雄才大略的毛澤東提出以湯沃雪的辦法,“左傾”錯誤領導卻一意孤行,以卵擊石,使如日中天的中國革命遭到致命的一擊。1934年10月,臨時中央政府和紅軍主力不得不撤離瑞金,進行長征。坐在毛澤東曾經讀書看報的地方,腦海裏便閃現出毛澤東與張聞天促膝談心的身影,山上高高的古樟有幸目睹了張聞天逐漸從左傾錯誤陣營中擺脫的軌跡。
瑞金不愧是舉世聞名的紅色之都。新中國十大元帥中的9位,十大將軍中的7位都曾在此縱橫馳騁。毛澤東、朱德、周恩來、劉少奇、陳雲、董必武、張聞天、鄧小平、胡耀邦、楊尚昆……從瑞金走出了一大批開國元勳。來到市區,紅都大道兩旁醒目的共和國搖籃標牌,總是在提醒路人它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前身;街頭不時飄出的蘇區歌謠,婉轉悠揚,激蕩著創建全國革命傳統教育名城之氣。正在改造施工的323國道、206國道、319國道與贛龍鐵路,把瑞金與外界聯結起來。寬鬆的開放政策,良好的生態環境,日趨完善的基礎設施,紅都曆史和純樸的鄉風都賦予了千年古邑新的魅力。鍾靈毓秀的瑞金,不僅僅是昔日紅都的理想之地,也是當今經商、旅行向往的地方。相信到過瑞金的人對瑞金的過去和未來都有著自己獨特的體驗。
從瑞金歸來,難以釋懷的是紅都這段凝重的曆史。當年僅有24萬人口的瑞金,就有五萬多人參軍參戰。有人細心地算過,在二萬五千裏長征的征途中,每一裏路程都有一名瑞金籍戰士灑盡最後一滴熱血。紅軍長征後,國民黨反動派反攻倒算,實行搶光、殺光、燒光的“三光”政策,使瑞金“無不焚燒之屋,無不伐之樹木,無不殺之雞犬,無遺留之壯丁,閭閻不見炊煙,田野但聞鬼哭”。瑞金及紅都兒女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功不可沒。紅都的曆史是永遠難忘的,也是不能忘卻的。
(原載《紅都抒情》,百花洲出版社,2003年9月)